專訪樹友陣編輯推介

廖忠平|訪朱鎔基遭文化官訓斥 大時代中的一份偶然

1998年4月,各電視台報章均播放著時任無線新聞記者廖忠平遭中國駐法國文化參贊蘇旭訓斥的片段……

「現在以公關的身份回望當年,你認為哪裏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根本沒有錯?」記者問。

「那是回歸後香港記者第一次跟隨領導人外訪,現在想起,一樣的信念和感覺,就是雙方都沒有錯。作為記者,發生無國界記者在朱鎔基面前示威一事,事後有機會接觸他,當然要問。很多報道指我粗魯、大叫。大家要明白,當年的總理朱鎔基喜歡與記者互動,不介意記者大叫。大叫也是不得已,皆因保安原因,和朱鎔基的距離遠,不大叫他聽不到。我事後向蘇旭作出解釋,他有他的看法,但記者有責任發問,之所以發生這樣的事情,是那個時代(在雙方首次互動時) 出現的一個特定情況吧。」廖忠平第一次為事件解畫。

香港的記者在回歸前的那些年代,出外採訪時很像「孤兒仔」,如同廖忠平所述,「兩邊不是人」,既不是外國記者又不是中國記者,很多地方不得進入,只能站在門口大叫。「1998年是第一次以『中國香港』名義出訪,一個新嘗試,爆出火花,亦有良性結果。自從這次後,香港政府新聞處獲邀擔任協調單位,填補了以前不存在的空白位置,統籌香港媒體出訪工作,負責與內地新聞官直接溝通。」

在大時代入行,亦在大時代出生。

父母是印尼華僑,中學畢業後,正值新中國成立,跟隨一班同學離開長大的家鄉,進去建設新中國。

年僅2歲,內地刮起一股移民潮,廖忠平跟隨父母的下一站,便是香港。

廖忠平在拔萃男書院畢業後,正在思考他的未來……爲何最後選擇了傳理系呢?

「入讀新聞純粹因爲那時候大學的選擇不多,自覺從小語文能力還過得去,便選擇與語言相關的學科。那時只有兩所大學和三間專上學院,老實説大學考不上,其餘三間都有『offer』,當時想,想起紅磡就是塞車,九龍塘比較方便,加上聽過浸會傳理系聲名不錯,便選擇了去浸會學院。」

當然不只是因爲地點便利才選擇浸會學院(現為浸會大學),還有當年面試老師給廖忠平留下了深刻印象。「面試我的原來曾經在台灣從事新聞工作,並在戒嚴時期做過政治犯,因爲發表不同言論而入獄。面試過程中覺得他很隨和,問起他的經歷亦一一道來,所以對新聞工作者的印象很好。本以爲讀新聞只是寫字,沒想過最後會進入廣播行業,學會用聲音和畫面說故事。」

畢業後,廖忠平的第一份工作在亞視,隨後進入無綫。「我九十年代入行,正值香港進入大時代。現在也是大時代,新媒體的出現,觀衆的選擇多了,口味也變了,若再用我們20多年前那套手法,是否仍吸引呢?」

如何能夠專業地做新聞工作,每一位學生甚至教者都要不斷學習。現任「港燈」高級經理 (傳媒及對外事務) 的廖忠平,再次來到樹仁大學,任教「Public Relations and the Media」以及「Current Social Issues in HK」,閲歷豐富的他,希望與學生分享經驗,讓他們少走些冤枉路。

「我希望學生有獨立思想,凡事經過分析,我遇過很多的好老師就是有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會接受你的看法,兼容性強。多年職業生涯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有很多灰色地帶,有所爲有所不爲,不能隨波逐流,否則容易判斷錯誤。」

撰文:馬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