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2.27

《蘋果日報》

空前赤字預算救不了林鄭
試想在關乎健康、生死的抗疫問題上市民對林鄭政府仍是抗拒及不信任,即使疫潮過去,這種敵視、不信任態度同樣不會改變,街頭抗爭大有可能捲土重來,其他不合作運動也不會停止。在這樣的情況下,遊客們不會大規模回流;投資者對香港能否保持政治穩定及有效管治肯定充滿戒心。再加上政府為了收買人心大量動用儲備,令公共預算未來多年將出現赤字。強健的公共財政向來是香港的核心優勢及「定海神針」,可確保香港的國際債務評級。現在林鄭政府連這個維持穩定的基石也不惜削弱,國際投資者及評級機構怎能不重估香港的政經風險?香港經濟中長期怎會有運行!

《東方日報》

紓民困謹慎理財 寧派錢勿倒落海
本報早前派員找出港九新界多塊未納入發展的棕地、空置工廈及工業邨內閒置土地,證明了本港「大把土地」可作發展。當中香港迪士尼竹篙灣二期六十公頃靚地「養蚊」十年;工業式微,現時市區許多舊式工廈已荒廢或非從事工業用途,港府亦可重整及善用工業邨土地改建房屋,大埔工業邨佔地七十六公頃,連同旁邊逾六公頃無敵海景閒置地,極具發展潛力。有民間團體研究發現新界有一千多公頃棕地未納入現有發展內,而另有環保組織指出,發展約四百公頃棕地,約只需三百三十多億元造價,便可興建約十四萬個公營單位。政府不善用現有土地,硬要發展明日大嶼,只是倒錢落海。港府最高層冥頑不靈,甘冒散盡萬億元儲備之險,執意與民為敵,令人慨嘆。

《明報》

全民派錢特事特辦 節流避免結構赤字
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催谷創科發展,希望未來數年可以為本港經濟注入新動力,惟實際成效仍待觀察。就算當局如意算盤打得響,以本港可見將來的社會氣氛和政治環境,旅遊等產業不易回復舊觀,政府面對政黨和民情壓力,能否減少「派糖」也是一大疑問。擴闊稅基討論多年,一直只聞樓梯響,政府開源不易,就要設法考慮節流。近年公務員人手增長顯著,雖說有助加強公共服務,然而公營部門經過數年急速擴張,亦是時候加以整固,政府應檢視各部門情况,看看公帑有否善用、服務是否到位、人手配置是否合理,減省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

《經濟日報》

港府慷派市民捐錢 助弱勢度難關
應急錢須盡速發放到市民和企業手上,政府應考慮將派錢列作優先申請撥款,立法會議員則切勿阻撓,務求能在短期內發放。政府也應汲取前年派4,000元行政手續煩瑣擾民的教訓,簡化程序,並由高官領導部門快速處理,官員若處理不當須問責。
港府有龐大資源紓解民困,但在推行上未必做得又好又快,因要確保公帑用得其所,講求審批程序符合規定。社會各界其實可以多出力。在過去幾個月,不少富豪、基金和有心人,捐錢幫助中小企度過資金周轉不足的難關;在全城缺口罩時,更各自利用人際網絡在世界各地搜羅,捐贈給前綫醫護、基層或老人院舍,體現同舟共濟的獅子山精神。

《信報》

派錢提振政府民望未必如願
民憤其中一個元素是警民關係十分惡劣,由於《財政預算案》增撥警隊開支預算至約二百六十八億元,佔所有紀律部隊一半,所以網上熱烈討論是否應該在立法會投反對票。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指出,警隊信任度跌至新低,預算卻繼續增加,做法與民情對立。公民黨黨魁楊岳橋認為,警隊成為預算案大贏家,如果政府堅持增加警隊預算,公民黨及民主派不會支持預算案。
若說增加警隊開支是與民情對立,那麼不支持預算案導致派錢一萬元泡湯,不也是與民情對立嗎?這就是如今香港的弔詭之處,反修例風波造成社會嚴重撕裂,很多人寧願「攬炒」也不希望對家得逞。從這個角度推測,陳茂波的全民派錢方案隨時演變成另一場政治爭端。

《大公報》

預算案紓民困幫企業應予大力支持
今次預算案則不同凡響,既有及時紓困措施,也有成立“香港增長組合”投資組合等具前瞻性的舉措,一舉洗刷了“守財奴”的負面形象。盡管逆周期經濟措施導致了同樣是“史上之最”的新財政年度高達一千三百億元的財政赤字,但正如陳茂波強調,相對於一萬一千億元的財政儲備,政府承擔得起。
可以說,預算案慷慨派錢固然可喜,而政府轉變施政及理財之理念,做到急民所急、想民所想、應使則使,顯然更加可貴,相信再挑剔的人今次也會“收貨”。接下來,特區政府應盡量簡化派錢的程序,反對派更不應繼續吹毛求疵阻住地球轉。

《文匯報》

赤字財政紓困接地氣不因循 長遠需提振經濟保財政穩健
黑暴傷害未完全浮現、疫情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政府固然有責任以短期措施,回應社會即時需要;若預算案推出紓困措施後,整體經濟仍未見起色,政府還需密切注視、充分評估,相應加大紓困濟民的力度。更要看到是,本港經濟結構單一、產業轉型緩慢,而政府經常開支已近5000億,教育、社會福利及衛生已經佔6成,這些經常性開支加易減難,增幅迅速,如果不能有效開源增收,出現結構性財赤的風險將會大增。因此,政府必須加快思考、部署,推動產業多元化、高增值化,增強本港經濟競爭力,才能保持本港經濟、社會可持續穩健發展。在當前嚴峻形勢下,此次預算案盡力紓困救急,對刺激經濟發展、推動企業創新轉型著墨不多,雖可理解,但長遠而言,政府在振經濟、促發展方面絕不可放緩腳步。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 budget that offers the chance for Hong Kong to emerge stronger
It is also good to learn that the need to put Hong Kong on a stronger footing for recovery and new growth has not been overlooked. From enhancing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and expediting development of a green and smart city to stabilising property prices and boosting long-term housing supply, the finance chief is trying hard to instil hope and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