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話編輯推介

【重磅新聞】大學生點睇政府補派錢

2018.3.23 (星期五)

政府宣布派錢,理大學生點睇? 

如果你中晒… 就有$4000!!!
1) 2017/18年度無交薪俸稅
2) 今年12月31日或之前年滿18歲
3) 有香港身份證
4) 通常住在香港
5) 在香港無物業
6) 無攞綜緩、長者生果金、高齡及傷殘津貼

不過如果你係… 都可以補差額
1) 薪俸稅退稅不足$4000
2) 有物業但無交稅、差餉寬免不足$4000
3) 領取社會保障額外獲發兩個月津貼後不足$4000

預計受惠人數:約280萬人
預計所需金額:110億元

負責處理申請及發放: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 https://www.wfsfaa.gov.hk/wfao/tc/ind…

*申請方法待定

政府回應: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未能在預算案直接受惠或受惠較少人士可有較多得益,體現政府關愛共享目標。 2018.3.23

《重磅新聞》
單刀直入討論大學生最關心的新聞

80.90後角度睇新聞諗生活 
⬇︎⬇︎⬇︎
新傳網 http://www.symedialab.org.hk
新傳網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ymlhk

Comments (17)

  1. 比起直接的派錢,我寧願同意其中一位的大學生所講,希望撥更多的資源到醫療服務上,興建更多公營醫院或有資源引入更先進的儀器或增加醫護人員的招聘。

  2. 2011年曾俊華向全港年滿18歲人士每人派6000元,當時政府共向逾600萬成功登記的市民,合共派錢近370億元,而公帑為派錢付出的行政成本達9,000多萬元,其中8,000多萬元是給銀行手續費。直到今天,派錢機制更為複雜,可見的是政府為是次派錢的平均行政成本將會更高昂。

  3. 派錢可能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方法,但是,為何我們不倒退一步思考,為什麼政府需要用此直接的方式解決問題?我認為政府是因為未能直接解決現時的社會問題及民怨,所以才使用該方法。事實上,派錢不能舒緩社會問題,反而加重政府負擔。因為政府未能對症下藥,導致濫發公帑,浪費資源。部分市民明明不需要政府的援助,卻因為是合資格市民,而又領取政府派發的金錢。由此,造成資源浪費。有見及此,政府應推出適切的援助政策,觀民所需,才可真正幫助到市民。

  4. 此政策估計發放110億元,約280萬人受惠。然而在於社會層面考慮,將資源用在不足300萬人的短期經濟資助身上,倒不如用於解決社會問題為香港長期發展做實質建設。除了醫療,房屋和安老配套上都需要資金進行提升。
    政府在資金運用上需用得其所,香港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5. 派錢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但社會上的各種需求難免難以逐一滿足,但派錢也算個捷充的方法吧。

  6. 165035 Li Ching Yan

    政府派錢並不能真正解決民生問題,而且是次派錢設不同的限制,並非所有市民也能受惠。若將盈餘用於醫療服務方面,增加醫療撥款,增加醫護人員的人手,以改善現時公營醫院的長時間輪候問題。

  7. 政府決定補派錢,但申請門檻欠清晰,根據上述第三項以及第四項,申請人必須有香港身份證和通常住在香港,是否包括來港工作人士和新移民?對於所謂「長期居住在香港」,政府有需要釐清這些灰色地帶,以釋除市民疑慮。

  8. 165047 LAM, KING MAN LARRY

    財政預算案一出,不少人炮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為何不直接派錢。為安撫大眾的情緒,政府推出候補方案,派4000元予合資格人士。

    本來政府派錢,市民應感到高興。不過,政府決定派錢,申請門檻卻條件多多,而且4000元比起11年曾俊華向全港年滿18歲人士派6000元更為少,年輕人也不太稀旱,倒不如直接投放資源到醫療,服務及教育等逼切問題?

    其實派錢只是一個捷充的方法,若政府能推出適切的援助政策,觀民所需,我相信派不派錢對於市民來說只是後話而已。

  9. 政府向市民直接派錢是毫無經濟效益;而且無論政府向市民派多少錢,也不會合乎所有人的期望。故我認同片中受訪者所言,當局應把盈餘投放在公營醫療服務的基建設施,特別是增聘醫護人員,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10. 政府派錢對市民說是每年財政預算案必看的重要部分,然而派錢只能滿足市民的一時之需;對社會經濟毫無幫助。加上,每位市民對派錢的滿足度均不同,政府並不能滿足每一位市民,那麼政府倒不如利用盈餘放在醫療之中。

  11. 「派錢」本是一個善意的行為,但卻收到公眾的種種質疑。這已不是「派錢」這個行為本身的對錯,而是公眾對於政府施政態度的質疑。所以現在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取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持,讓公眾願意依賴與相信。

  12. 派錢只不過是短期內滿足一些市民需求的方法,派錢治標不治本。市民每人拿4000港元並不能算什麼,可能補貼旅或者買個進口電飯煲,但如果這些錢一起放在一個項目上福利大眾,那才是有效利用這筆錢。而且,滿足一次市民派錢的想法市民就會有下一次的要求,所以派錢並不是一個可觀的方法。

  13. 若新一份財政預算能真正惠及市民,要求派錢的聲音就不會這麼強烈。面對市民要求派錢,政府應做的是用心研究利民舒困措施,而不是只直接派錢。

  14. 比起直接的派錢,我更認同其中一位的同學所說,把資源放在公共醫療服務上,改善公營醫療服務質素,減少市民在公營醫院請症輪候的時間。

  15. 在2012年,曾俊華為時任財政司司長,他在預算案中向香港合資格市民一次過派發6000元,當時有市民支持政策,也有大部分市民批評政策缺乏長遠爲香港建設的目標,引發短期通脹及沒有善用財政盈餘。這次陳茂波再次向合資格市民派錢,雖然是向已篩選的市民派錢,但是仍然會被人說沒有好好利用公帑。

  16. 派錢雖然是短期順應民意,但長遠對香港未來發展到底是否合適呢?政府的全民派錢方案毫無針對性,社會上無論有需要以及沒有需要的人都得到同樣金錢,造成資源錯配情況出現。其實,香港的長遠政策一直不足,往往留於一次性措施,社會問題沒有解決。正正若果政府沒有亂派錢,便可以好好善用這筆金錢,為香港作長遠的規劃。

  17. 「派錢」派到閃閃縮縮,又要符合一定要求先可以領取,好心就一次過全民受惠,人人有分。
    不過總好過倒錢落大白象工程嘅…

Comment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