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編輯推介觀點

【教學隨筆】好記者好提問

【教學隨筆】一個「宋大姐」集結「老總房」以經驗啓發學子之欄目。


《好記者好提問》  宋淑慧

新聞記者採訪的基本功是問問題……..
記者掌握了提問技巧才能進行有效的採訪

網上圖片

美國新聞學者傑克・海敦在《怎樣當好新聞記者》一書中說:「大約 90% 的新聞是部分或全部地在訪問——也就是以向人提問題為基礎的。」

有一個關於剛去世的偉大科學家霍金的花邊新聞:
《中國青年報》曾報導,2002年霍金到杭州出席學術會議時,記者提問:「你認為人類歷史的下一個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將是什麼」 ,霍金不無諷刺地說:「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經把它做出來了。」

像這樣的提問,既不能讓霍金快樂,更無法滿足讀者。霍金甚至表現不耐煩,拒絕回答……… 面對霍金,記者的提問太虛空,有太多的外行話,值得反思。

物理學家霍金。(圖片來源:http://www.hawking.org.uk)

反思什麼?
———–記者每次訪問有做好準備嗎?
———–記者空槍上陣……. 戰死沙場意料之內!

所以,記者會中提問者寥寥可數…….


從前在報館見過記者外出採訪時,一邊咬香口膠一邊錄音…………

見到都「眼火爆」回來會斥責該記者影響公司形象——嚼口香糖如何提問?也不尊重受訪者……….

記者的確非周身刀張張利

提問要凸顯記者智慧,真的不能不做功課。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添馬政府總部舉行財政預算案記者會。(圖片來源:財政預算案官方網頁)

最近和同學討論財政司司長《財政預算案》記者會答問內容,某報記者一馬當先問陳茂波:你是否承認今次預算案是「厚中產、薄基層」?和同學分析這記者厲害,為《預算案》定調,用六個字概括一本預算案,翌日不少報章標題也用了這六字………………. 我是那記者一定很有滿足感。

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新聞報導的質量,能否掌握提問的技巧和風格,是採訪的關鍵。

其實,和同學外出採訪,要他們先準備問題…….. 討論了就去現場發揮
常說:記者採訪不提問,這記者有什麼價值?和錄音機一樣…………

《數風流人物—香港報人口述歷史》新書發佈研討會

周日(廿五號) 系主任梁天偉 (上圖右)和黃仲鳴教授(上圖左)在中央圖書館有新書發布記者會,請同學設計問題:

甲:
你認為自己暫時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如何克服?

評語:
太空、太廣—————人生最大挑戰?欠具體


乙:

1.市民由看報紙取得新聞資訊的模式轉變為上網瀏覽資訊的模式,您覺得這個行為對市民接受資訊的成效有影響嗎?

2.《大公報》前總編輯楊祖坤曾說 50-60年代的《大公報》、《文匯報》曾有間諜,對於現在紙媒式微,您覺得還有間諜的存在嗎?他們的性質有所改變嗎?

評語:第二比第一好,和書的內容有關…………. 但問間諜不如問《大公報》、《文匯報》存在價值……………….


丙:
你地覺得免費報紙會唔會成為紙媒報業最後要生存嘅最後方法,因為宜家好多香港人都已經未必會主動特登買報紙嚟睇,可以上網或者apps睇,但係免費會唔會成為一個最大嘅誘因去吸引市民會睇報紙,然後透過廣告嘅收入或其他生意彌補收入嘅不足,成為報刊業嘅最後生存方法?

評語:
問題太長欠佳………….這問題和他的書欠相關,要修正—–出這書的作用是為紙媒留下歷史印記?你地覺得免費報紙會唔會成為紙媒生存嘅最後方法?

提問確實要累積經驗。

提問的原則通常由易到難。先提採訪對象熟悉的、容易回答的問題,然後逐漸問到複雜的、具深度、難度的問題………. 敏感、尖銳問題通常在訪問的最後階段才提出,因此,公開記者會提問者不多,散場時一擁而上反而多。

★宋淑慧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前《星島日報》、《星島晚報》總編輯

➜➜ 80.90後角度睇新聞諗生活 ,點擊新傳網!
➜➜➜ 重溫! 劉德華獲樹仁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