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香港足球的前世今生

【社會議題】

二零一五年才過了兩個多星期,香港足球少有地在一星期內,兩次得到社會的關注:一月四日,省港盃次回合,港隊中場黃威遭廣東隊鋒將盧琳從後飛剷,其後更證實右腳腓骨骨折;一月九日,立法會民政事委員會議,討論鳳凰計劃的檢討報告及後續撥款,曾經擔任多支港甲球隊班主的林大輝議員質疑,「香港的足球風格是甚麼?」

西班牙足球是控球在腳;德國足球是機動與技術結合;荷蘭有「十上十落」的全能足球;英格蘭足球是長傳急攻;巴西的森巴足球有如舞蹈般華麗⋯⋯但說起香港足球,除了「老世足球」恐怕並無更鮮明的形象。

「老世足球」是六十年代出現,所謂的「老世足球」,是指球會靠老闆大花金錢請來強援,有如英超球會車路士和曼城,部分老闆更會因而按個人喜好,強行插手球隊事務。六十年代後期,英資洋行怡和附屬的同名球隊重返甲組,先後重金羅致張子岱、黃文偉、仇志強等巨星,獲得不俗的成績。其後怡和退出,但緊接而來的「超級球隊」精工卻再把「老世足球」推向高峰。

1972年,鐘錶商人黃創山創辦的精工升上甲組,先後得到胡國雄、尹志強、張子慧等華人名將加盟,又在外物色不少出色外援,升上甲組第一年就贏得甲組聯賽冠軍,前荷蘭國家隊助教盧保執教時,更曾引入踢過世界盃的荷蘭國腳連尼加賀夫。1980年,黃創山的大哥黃創保旗下的寶路華也升上甲組,短短4年的甲組歲月內贏得五次不同盃賽的冠軍,但仍比不上兄弟班精工在14年內,豪取超過40次不同賽事的冠軍,當中包括聯賽七連霸,風頭甚至蓋過老牌球會南華。

不論是南華對精工,還是精工對寶路華的「同室操戈」,都是本地足球的盛事。國際賽事方面,港隊在1985年出戰世界盃外圍賽更曾經爆冷擊敗中國隊出線。風光背後,有人歡喜有人愁,資源貧乏的一眾左派球隊,諸如愉園和東昇在有限投入之下,根本無法與他們一較長短。熱愛足球的左派商人霍英東上任足總會長後,便逐步限制外援數目,擺明車馬針對精工和寶路華。1984年,黃創保憤而解散寶路華,其後所有球隊被迫組全華班,禁用外援,黃創山的精工也心灰意冷退出。

足總為左派球會制訂的全華型政策,直接令香港足球步向衰落,萬人空巷的場面不再。踏入九十年代,「東方王朝」在贊助商支持下興起,但仍無法與精工比較,不久東方也因為贊助商縮減贊助而衰落,更曾降落乙組。球市亦一直都沒有恢復過來,縱使2006年南華降班,羅傑承組織千萬大軍申請留班成功,不但將一隊降班隊伍搖身一變成班霸,更與旗下的娛樂集團一同推廣香港足球,更曾邀得前曼聯球員兼前英格蘭國腳畢特和前荷甲神射手基士文加盟,同期又有傑志重新崛起,兩隊競爭擦出火花,雖令球市有起死回生之貌,但「南精大戰」的墟冚始終一去不返。

2009年底的東亞運足球決賽,港隊在互射12碼階段擊敗大熱門日本取得金牌,「創造傳奇一刻」,一塊金牌令到《鳳凰計劃》在2年後應運而生,香港足球宣布改革,但3年過去,除了香港超級聯賽成立,計劃多年的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仍未動工,一手帶領南華甚至港甲重生的「羅神」也因官非纏身而離任足主之職,接任的前公民主席張廣勇上任不久便引起多番爭議,當中教練楊正光和范俊業被迫離隊最為矚目,一度有南華球迷以「張廣勇下台」紙牌抗議。

港足停滯不前,那邊廂當年那支手下敗將日本,已經有人遠赴歐洲:柿谷曜一朗效力瑞士班霸巴素利、大迫勇也效力德國老牌球隊科隆、永井謙佑效力比利時球隊標準列治(現正外借回日本)⋯⋯香港雖然也有歐陽耀沖加盟葡甲球隊,也有人北上中超中甲,但成功與否心照不宣。「熱血足球」可以為香港帶來一兩次成功,但不可能永遠,建立自己的足球風格才是長遠之策。同樣是體質差,但日本球員技術好,令他們深受歐洲球會歡迎;同樣缺乏戰術意識,韓國球員卻多是「長氣袋」,意大利名將派路就曾笑言,前韓國國家隊隊長朴智星是「核動力」足球員。

《鳳凰計劃》最吊詭之處是雖以浴火重生的鳳凰為名,卻是始於東亞運成功,誠然,所謂知恥近乎勇,一些成功的足球改革都是始於失敗。當屆世界盃冠軍德國一直是傳統勁旅,曾三奪世界盃冠軍,但卻在2000年歐洲國家盃小組賽包尾出局,痛定思痛後由青訓開始徹底改革,強迫國內球會建立青訓體系,又引入不少歸化球員以供國家隊點兵之用。縱使擁有不少頂級球員,去年重奪世界盃冠軍前,德國也曾苦等多年,鎩羽而歸多次:2002年世界盃亞軍、2006年世界盃季軍、2008年歐國盃亞軍、2010年世界盃季軍、2012年歐國盃四強。

羊毛出自羊身上,球市要發展,說到底也一定要靠球迷支持,不可能長期靠老世銀彈支持。德甲聯賽也嚴禁老世足球,「50+1」規定令到外來資本永遠無法掌控球會,不會出現車路士式暴發戶,更絕少出現因老世撤資而令球隊突然陷入經營困難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德甲球隊比賽門票遠比英超西甲等便宜,即使基層球迷也能負擔,令德甲入場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人才輩出加上財政健康,令德國得以取代陷入戰術迷失的強權西班牙,但雖說西班牙敗走巴西世界盃,國內球會的青訓仍然成功,未見衰落之勢,小組賽出局都只因部署失利。

回頭一看,港職聯的門票與電影戲票價格相差不遠,實在是可負擔的範圍內,但入場人次始終不多,雖有亞視轉播,但亦不知道能否播到賽季完結,門票和轉播收入是其次,更重要是要得到本地球迷的注視和支持。不論是港隊教練金判坤還是傑志領隊伍健都指出,青訓是改革的關鍵,否則不可能建立香港自己的足球風格,德國和西班牙的例子也證明他們所言甚是。問題是要建立青訓,可不是花錢興建訓練基地或是請教練便可做到,如果踢球是沒有前途,家長又怎會容許孩子全副心機踢球?回歸原點,如果球賽無人看又無利可圖,又有多少商人會「傻」得像「羅神」般投資?無人投資又無球迷付費入場支持,球員待遇如何改善?

外國足球改革始於失敗,正是一份不得不變,害怕被淘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危機感。東亞運金牌和《鳳凰計劃》的最大問題,就是令人誤以為香港足球尚有得救,「唔係太差」,缺乏危機感自然沒有足夠決心去改革,但可悲的是,恐怕就算有危機感,很多人大概也覺得香港足球死不足惜。香港體育,說到底不過是某些人出風頭的工具。曾經有這樣的一個體育界名人,平時不會看到他為體育界做過甚麼,每次看到他都是港隊拿下佳績時,出來接受訪問「抽水」。還記得去年冬奧的唯一港隊代表呂品滔嗎?這些身在高位的人,竟然連區區一位隊醫都無法為他安排。如果連運動員需要隊醫都不知道不明白,連基本常識都沒有,試問他們憑甚麼決定誰能代表香港出賽?又憑甚麼在香港運動員得獎時出來「抽水」?

執筆之際,東方擊敗傑志的一場高級組銀牌賽決賽有超過六千人入場,算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數字,但球證的執法水平又引起球迷不滿。《鳳凰計劃》的產品港超聯,雖然提升了對球會的要求,但球證質素似乎了無寸進。無論如何,也願《鳳凰計劃》不會只是一次同治中興,本地青訓也非毫無希望。引入巴塞足球理念的傑志,近年曾多次派出青訓梯隊到歐洲比賽,成績不俗,港隊U16更在去年殺入亞少盃決賽周。然而,老世足球這個死結要解,恐怕非一朝一夕的事,但車路士班主阿巴莫域治近年也有收斂,不插手球隊管理,對球隊有耐性,不再執著於即時成功,港職聯的一眾足主和贊助商又願意一起等待嗎?掌權的人,何時又會不再戀棧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