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Ringo之死

日前,一條中華白海豚被發現伏屍岸邊,專家稱,那是約四十歲的Ringo。Ringo的死因,正待獸醫及專家的解剖報告,是否與香港沿海多項工程及海水污染有關,還沒有定論。然而,中華白海豚整體數目急降,卻是不爭事實,這與港珠澳大橋的動工有密切關係。香港以及珠三角沿岸,已然過度發展,還要繼續築橋填海,傷害海洋生物及大自然環境嗎?

近月,機場第三條道的環評工作將結束,該工程將嚴重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數個關注保育問題的團體調查所知,港人願意支付昂貴的代價來換取白海豚的持續生存。這項由地球之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及公共專業聯盟合作的調查顯示,香港人願意花上186億港元來保護中華白海豚,這186億包括港人願意花更多的錢和時間來維持牠們目前的生存狀態。該項調查是直接挑戰計劃興建的第三跑道。因為支持興建第三跑道的人指出,工程完成後,可以為香港帶來多少經濟收入云云。但為了「經濟收入」,我們就要犧牲一去不返的生態環境及海洋生物!

據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的研究,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於大嶼山東北、西北和西部沿岸,但近年數目急速下降,2003年,香港水域有158條中華白海豚,到了2012年,大幅下降至61條,海洋生物數目如此急速下滑,顯然不尋常。數目下降,去了哪裡?有一些,受填海工程噪音影響,向珠三角沿岸逃;有一些,受工程廢物所害,生病致死;有一些,就直接被高速行駛的船隻撞死……。在鼓勵經濟發展、珠三角融合的過程中,這些海洋生物,首當其衝。

一項工程為城市帶來的「利益interest」,到底該怎麼計算?除了「經濟收入」之外,是否還應包括市民的精神意願及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呢?值得深思。

《香港評說》 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