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專欄

調結構之爭

三月是中國一年一度的會議之月,即全國人大的例會及同期作為陪襯物的全國政協會議。通常在這一會議之月後,中國經濟才算進入新的階段。而牽引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的,一是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的方針,一是三月人大會議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

目前所知,不論是已定方針還是將出的佈局,都把三個字擺在重要位置,那就是「調結構」。然而在會議前夕,居然對「調結構」還有爭議。

近年來,經濟界流行的觀點,是中國經濟已結構失衡,其實到現在,這已不僅是什麼主流觀點,而已成為當局的政策取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一直就在主張主要任務是「調結構」。

既然已是主流觀點,又巳成政策取向,大家都相信,今年中國經濟一件大事,就是調整結構。既然要調整結構,就會拿要素市場下手,向行業產業開刀。然而,臨到關頭,經濟界中人對「調結構」,發出不同的聲音。

這不同的聲音,一是說不能調,一是說不易調。不能調的主張,認定「調結構」是想將「結構失衡」變成「結構再平衡」。然而中國作為一個快速成長的經濟體,其失衡狀態,正是增長加速的動能之一,如果現在採取人為的調整結構的動作,則可能令中國失去快速增長和提高生產率的機會。

至於不易調之說,主要目的是想警示,別把寶押在調整結構上,因為「調結構」可能走向傳統的經濟調控,甚至回到計劃經濟軌道。那是因為中國的結構性問題,遍野皆是,包括產業結構、工業結構、產品結構、信貸結構、投資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等,要想調結構,就得將權交回政府手中。而政府調結構,沒有成功先例。

《北京觀察》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