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樹仁同學作品編輯推介

香港殯儀業

Jour 341
Digital News And Information Production
期終習作

主題:香港殯儀業

第3組
165087 黃卓賢
165074 歐陽卓然
165034 許英略
165065 郭偉健

殯儀這一行很多人一直敬而遠之,乃因中國人對死始終有芥蒂,但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思想亦有所改變。現在殯儀這一行業,又有否轉變?

投身殯儀業十多年的祿福禮儀學院院長陳振哲,便見證着這行業的轉變,他表示這行業甚少登報招聘,「傳統上即使登報請人,亦未必有人應徵」,他舉例指出公司曾嘗試登報招聘文員,結果有很多個電話打來,但他們一聽到是棺材鋪便立即掛線,甚至破口大罵,所以幾百個來電中,才有幾個來電有意應徵,在這行業請人是這樣的過程。

陳振哲指出殯儀是一個傳統的行業,行內人便不會公開招聘,所以會出現父傳子、世襲制、師徒制,隨着時代改變,手藝將會慢慢式微,殯儀這個行業也如此。基於這個原因,他開辦殯儀學院,可說是開闢了一條正式路徑,讓些有志入行人士,讓他們有個讀書的地方,亦提供一些基礎訓練,並擴闊人脈,「整個社會的開明程度高了,以往社會有兩個課題是禁忌,一個是死,一個是性,所以整個香港社會的忌諱,逐漸開放及文明」對他而言,這是一件好事。

隨着時代轉變,殯儀入行由早期全靠人脈,到現在有殯儀學院出現,學院運作又是如何?

在陳振哲主理殯儀學院中,學生年齡層18至60多歲不等,最後成功入行的人,事實上超過八成,這個課程是一個簡介課程,以十三堂為一個學期,期間會教導學員甚麼叫殯儀,他認為普遍學員是一張白紙,不了解殯儀,課程會講述殯儀工作程序,其中牽涉甚麼工種,還有甚麼範疇可供他們入行。

陳振哲表示殯儀明顯青黃不接。「一些老師傅在這行業很久,但他收不到學生,收不到徒弟。」
殯儀學院在某程度上,可為一些想找人承繼衣砵的師傅,找到學生來學藝。

政府近年大力鼓勵市民選擇海葬,現時選擇海葬的人是多了,陳振哲則未能提供實際數字,但他指出我們可留意使用香港政府免費提供的海上撒灰服務的頻密程度,相關服務的需求是增加了,這便可得知多了人使用。

除海葬外,社會上也出現了不少新式殯葬方法。

陳振哲指出骨灰晶石經已是一個很新式的做法,或是雕塑,有如以人的骨灰製造雕塑。他希望普遍社會逐漸接受這件事,香港社會是一個開放型社會,會逐漸接受這件事,「但怎樣令人更加接受這件事呢?政府可以帶頭做起」。

近年住宅土地供應不足就不在話下,其實未能住陽宅,想不到陰宅也供不應求,而綠色殯葬概念,就在這個時候被政府大推特推,有如骨灰晶石,就此應運而生。

仁智永恆晶石創辦人馬䓵茜於大約6、7年前,開始有骨灰晶石的思維。她表示想到家人走了以後,究竟有沒有什麼東西可陪在身邊呢?另外,於6、7年前,她的老闆已知綠色殯葬是大勢所趨。

馬䓵茜坦言他們捱了很多年,首年生意沒有超過十宗,幸而她有一個很好的老闆,他覺得這是大勢所趨,綠色殯葬必需在香港執行,尤其香港環境有異於其他國家。

生死是難以避免的,但生死可否轉化致某種狀態,造就一種永不磨滅的生命呢?

她指出每次家人骨灰撒了以後,想不到甚麼辦法令骨灰,可以在不怕潮濕之下,繼續存放下去
,亦可以形態不變,其次則是要很漂亮,但他們想將仙人美化,「家人就是家人,為何不可以放在身邊呢?由那時開始我知道我要做教育了」。

當然除晶石外,綠色殯葬包括其他簡約殯葬概念,如海上撒灰及紀念花園撒灰等,馬小姐這間公司亦有包攬以上服務,她表示綠色殯葬發展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綠色殯葬仍需時推廣及教育。

「數十年前家屬一定要土葬,『你不要燒我,翻臉的』,現在則不是了,『你不要土葬我
燒了就一了百了,如果藏在地下,有東西咬我,不行的』,為何一個變化,不可以轉變成另一種變化呢?」她表示很多東西在變遷,問題在於如何教育,如何令他們明白這個轉變,「土葬變火化用了20年時間,火化變撒灰要多久呢?可能要30年,或正如政府官員所言要20年」。但她認為如果足夠推廣,有學生思維配套之下,做好綠色殯葬,以10年為限,已經可以做得很好,不敢說是十成,其實做了六、七成已算成功。

她補充於2012年時,她初次替政府接觸綠色殯葬時,接受率比較低,亦沒有這麼多人出海撒灰,真是不容易的,「要記得這是文化上的改變,並不是平日習慣上的改變」。

馬䓵茜指出為何我們要將先人骨灰放在一個位置裏面,而不能讓他自由自在、海闊天空,這個思維是讓她認為,要將骨灰晶石這門生意做下去。

有人說,當一個人離世,並不會帶走及留下任何東西;但先人離世,卻會帶給在世親友悲傷,這些傷痛並不會隨著喪禮及殯儀而減退,究竟殯儀這個還節,是否只是形式,還是可以走前多一步,給親友一個安慰呢?

致力營造優雅莊嚴喪禮,融入個性化和追思元素的「毋忘愛」主席范寧醫生表示當初有基金會支持「毋忘愛」去使用新的模式,並環保地在最後一個較少人接觸的範疇,就是「死」這個部份,可不可以做到環保呢?

坊間有不少綠色殯葬服務,當中必涉及環保棺木,究竟甚麼才是一個,合資格的環保棺木呢?

范寧指出環保棺是循環再造紙造,並經特別篩選。如果沒有環保標籤就不符合邏輯,跟斬樹沒有分別,木棺跟紙棺都是不環保的,但紙棺必須是循環再造紙,當然他的店中的環保棺木亦然。

環保棺木不論土葬還是火葬都可使用,亦由此可以不用樹木陪葬,加上不含甲醇,燃燒速度會快一倍,使用的物料也更少。許多親屬對於殯儀存有了不少疑惑,於承受親友離世痛苦同時,他們亦要幫助處理親友的身後事。

他指出中國人傳統觀念,是靠身邊人執行喪事;不像外國般會有執行公司,或是執行人員,如律師處理。中國文化是寄望身邊親友辦理後事。「另外,一個再先進的醫療系統,也沒有辦法令人不會死亡,但可否令人死得更好、有尊嚴?服務又是不是做到最好?親屬並藉著這個重要時刻,可做到很多陪伴、舒緩、尊重人,和完成先人最後心願,這些都是現在香港社會上缺乏的」。這個行業全部都是要專職的,不過家人的愛和關心是最重要的,尤其家人有沒有時間參與其中,都是很重要的。

范醫生認為殯儀整個程序不只是形式,當中更涉及不同範疇,如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才能做到「生死兩安」。他指出這些事於近年來,在社會上也有很多討論,只是我們沒有將護理做到生命的完結(end of life),我們一直只是考慮穩定環境的因素,但在外國,殯儀不只是一個數日至一個月的課程,當中涉及社工、社會科學、歷史、藝術,因為當中要化妝、會計、管理,全部都是專業的,更有心理輔導。「當一個人或家庭在這段悲傷的時間,你如何去拯救他們,讓他們離開不能『生死兩安』的局面,因為喪失鬥志而不能上班,出現抑鬱症,全部都是心理輔導員負責,這樣才真正稱得上殯儀,殯儀不是程序,殯儀不是純粹一個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