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DEBUT樹仁同學作品編輯推介

荔枝窩──從荒廢到重生 (吳穎窬)

荔枝窩是香港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內有一條傳統的客家村落。在六、七十年代,大部分村民移民海外,直至2013年才開始回流及開始荔枝窩的復耕計畫。剛好,前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於退休後亦有意活化農村,最後選址荔枝窩。他原本提出了「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計畫,後來受到村民反對,因為他們不希望荔枝窩發展成遊客區。經過多番商討後,復耕「大計」獲得香港大學嘉道理研究所、香港鄉郊基金、綠田園基金與長春社等機構合作推動,計劃訂名「永續荔枝窩──農業復耕及鄉村社區營造計劃」,在2014年正式開始。

攝影及採訪:吳穎窬

圖片編輯:吳穎窬/黃玲燕

編輯:黃玲燕

荔枝窩的環境。

每個週末,一群在荔枝窩復耕的農夫都會舉辦「荔枝窩有農莊」,出售在地種植、生產和加工的產品,如新鮮蔬果、香料、身體護理產品等。

 農夫Teresa售賣客家茶粿。

 Keith(右)是少數參與復耕計畫而又在村內定居的農夫,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Keith以前從事保險工作,過著典型的城市生活。偶然他接觸到農務,從此結下不解之緣。後來他與同伴接觸到荔枝窩復耕計劃,便毅然放下城市裏的一切,在村內定居。對於城市人來說,這個舉動或許十分匪夷所思,農村生活既苦悶,亦賺不到錢。但Keith認為住進農村讓他學會慢活,細心觀察身邊事物,與大自然相處。他又指,雖然當農夫的收入與在城市工作差天共地,但在村內,錢除了交租和水電費,其實沒有太大的用途,因此他對錢的慾望也漸減。

 Keith會把自家製作的產品放在家門前售賣。圖中為用在荔枝窩種植的咖哩葉製成的雪條,Keith亦會用其他農作物如洛神花、大蕉、薑黃和木瓜等製作雪條,深受遊客歡迎。

而Angela原本則於商界工作,有穩定的正職,她於復耕計畫開始時便兼職農夫工作,於假日到荔枝窩幫忙。去年,她任職的公司計畫把業務搬到內地發展,她因為不想離開香港而決定辭職,最後更於荔枝窩全職做農夫。

荔枝窩的復耕計畫推崇生態種植,以「不對環境和生物造成影響」為宗旨。 本來田地因為廢耕,長起許多灌木,因此他們於2014年便率先種下可以在林蔭下生存的咖啡樹,今年8月已經有第一批收成。

農田經常會受到野豬和牛的侵佔,破壞咖啡樹。因此Angela和其他農夫設計了一個以竹製成的「趟門」,防止動物走進咖啡園。

村內的農夫需要輪流負責「公家農務」,清理田內堵塞去水位和通道的雜草,以免影響農田的生態。

Angela與其他農夫成立品牌「好夠薑」,售賣100%香港製造的薑黃產品,他們去年收割近 700斤薑,是村內最高生產量的農戶。每年12月都是薑黃的豐收期,農夫會將薑黃收割、風乾、打磨成薑黃粉。

12月同樣是洛神花的收成期,洛神花可以用作製作洛神花茶和茶包等,製成品同樣會在市集內售賣。

雖然Angela現在的收入比起以前在商界工作大減,但她做的事能讓自己滿足,學習慢活,與大自然融合。 Angela希望現在的工作能推廣本地農業,讓更多人認識荔枝窩和本地農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