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我愛六十年代

荔園──遊樂史上的經典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六十年代,香港只有兩個較具規模的遊樂場,一個是在荔枝角海邊的荔園,另一個是在新蒲崗的啟德遊樂場。不過論歷史和規模,荔園都勝於啟德。因此,荔園更有資格成為香港遊樂場史上最經典的品牌。我第一次去荔園,是舅舅帶我去的。某個晚上,舅舅忽然來串門,一時興之所致,說要帶我去荔園玩。那時家住土瓜灣,要到九龍城碼頭坐6C巴士,到達荔園總站,車程約一個小時。不過這一個小時車程,我都在極度興奮中度過。對於六十年代的小孩子,荔園就像今天的迪士尼公園,是遊樂必到聖地。荔園全盛黃金期,是在六十年代。但若要追溯歷史,早在一九四七年,荔園便已經有了第一代雛形。第一代的主人叫石鐘山,出生於一個富裕天主教家庭,四十年代在荔枝角山麓經營房地產。四十年代末期,石鐘山在鐘山台對下的荔枝角灣畔,興建一個遊樂場,名為「荔枝園」。初時遊樂場以游泳池為賣點,後來在泳池旁邊陸續加建一些從美國進口的大型機動兒童遊戲,開闢「兒童世界」。到了一九四九年,更建成全港第一個滾軸溜冰場。至此,從成人到兒童到年青人都有顧及,荔枝園已具備綜合性遊樂場的規模了。

一九五零年,石鐘山將荔枝園的經營權轉手予一位織造業富商「張軍光」。張氏入主後,將「荔枝園」改名為「荔園遊樂場」,且並且大肆革新,加設了許多夜總會概念。

 

革新後的荔園遊樂場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第一次革新的「荔園遊樂場」,加設了有水上舞廳、馬尼拉大樂隊、西式餐廳,還加建一座可容納千名觀眾的劇院以及露天電影院。當然最吸引年青人的,就是從美國購入的一批新型機動遊戲,像摩天輪、過山車、騰空飛艇、碰碰車。一九五二年,又增設動物園,雖然面積不大,但有獅子、老虎、大笨象、鱷魚、猴子、長頸鹿,算是五臟俱全了。

第二代的荔園,設施環境改善不少,亦多姿多彩,具娛樂性。最初幾年,遊人眾多,生意旺盛。可惜管理人太急於求成,不太顧及形象,引進不少具賭博性的玩意,電影院亦播放不少色情味重的西片,更以「神秘節目」為名,找來美女大跳艷舞,結果引來一班品流複雜之輩在園內流連聚集。本來是合家歡的樂園形象開始褪色,入場人數也逐年遞減,業務漸走下坡。園主張軍光感到意興闌珊,無心經營下去,積極尋找「白武士」。到了六十年代的第一個年頭,第三代荔園掌門人出現了。

這位荔園新主,就是鼎鼎大名的香港娛樂業大亨—邱德根是也。邱德根拍過電影,辦過戲院院線,又曾入主亞洲電視。不過邱德根穩固其娛樂行業地位,廣為香港人認識,就是從接手經營荔園開始。

一九六一年,邱德根接手荔園,馬上進行大改造,原本的泥沙地面重新鋪蓋水泥、紅磗,擴闊通道,廣種花草樹木,更新遊戲,邀請歌星名伶駐場表演。不出三個月全園煥然一新,舊雨新知紛紛重臨捧場。荔園又回復昔日生氣。

 

空前絕後的入場紀錄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一九六三年是荔園的巔峰年,這一年,總入場人數高達三百萬人,幾乎等於當年香港總人口總和,盛況空前。遺憾的是,三百萬入場紀錄,既是空前,亦是絕後。

一九六五年,新蒲崗出現了新的啟德遊樂場,設備新,花款多,又坐落市區,交通方便,荔園有了強勁的競爭對手,生意開始受到影響。不過更大的打擊,還是一九七七年建成的海洋公園。海洋公園以全新現代主題公園、高科技含量、國際級水平管理,一下子就將呈現老態的荔園比下去。荔園淪落為二三線的遊樂場,入場人數年復年減少。

邱德根曾經努力想方設法救亡,例如在一九七二年建成全港第一座真雪溜冰場,好讓市民在炎炎夏日也可以一嘗冰雪滋味;一九七九年,不惜斥巨資,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擴建一座龐大宋城,重現宋朝京都汴梁的繁華景象。可惜這些新玩意、新設施曇花一現之後,又無以為繼。荔園,這塊六十年代最光芒四射的名牌,敵不過潮流競爭,跟不上時代步伐,最終在香港回歸前夕,一九九七年四月一日愚人節那天,宣佈結業。

我查看了當天的報紙,媒體沒有用上「光榮結業」這個詞。大概荔園的結業,無奈感比光榮感更重,因而媒體沒有給上「光榮」的名號。但這個伴着幾代香港人成長的「快樂天地」,為我們這個都市留下許許多多的集體回憶。多年來,荔園也是電影取景的熱點。曾以荔園取景的港產片,沒有一百也有八十,也許算是一個光榮紀錄吧。

 

鎮園之寶──大象天奴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荔園的大型機動遊戲中,最受年輕情侶歡迎的,相信是「旋轉咖啡杯」吧。人坐上咖啡杯,就會隨着音樂不停地自轉和公轉,現 在想回去,這玩意一點也不好玩,但勝在可以給兩個人很緊密地面對面接觸。在音樂及燈光效果中,頗有跳華爾滋的感覺,徒添幾分浪漫。因此,若果一男一女不曾一起到荔園坐過一次咖啡杯,就不算正式拍過拖了。

還有「掟黑白階磗」,這遊戲極簡單,把硬幣擲向一塊黑白相隔的階磗枱上,只要硬幣落在白色方磗上,而又不壓線,那麼就可以取得香口膠或香煙等獎品。由於是用硬幣來擲,因此甚具賭博成分。別小覷這塊小小黑白階磗,入場遊人例必碰碰手氣,積少成多,是樂園內吸金能力最強的攤位。

荔園的賣點,還有動物園內的大象「天奴」,這頭出生於緬甸的象,有一段悲涼身世:一九五八年,牠隨着一個馬戲團來港表演,但馬戲團虧本破產,負責人不負責任地一走了之,天奴慘遭遺棄,幸好荔園動物園答應收養,食宿才有了著落,及後成為鎮園之寶。後來天奴日漸長大,只有四百呎的鐵籠,變得像是監牢。天奴的伙食主要是靠遊人提供的香蕉水果餵養,不知是天性反應還是生存本能,天奴常屈膝跪地向遊人乞討,圓大的眼睛似泛着憂傷淚光。一九八九年,天奴染上急性肺炎,被園方人道毀滅,遺體長埋在將軍澳的垃圾堆填區。這頭給無數小朋友帶來過歡笑的荔園之寶,死後連一個紀念碑也沒有,更被視為垃圾堆填了。

 

演藝演出不亞紅館

其實荔園的演藝劇場,也孕育出不少歌影視界的知名人物。園內有一個可坐千人的大劇院,每天都需要大量歌舞表演,於是就招集許多歌手登台演出,既有當時得令的歌星伶人,如陳寶珠、蕭芳芳、鍾叮噹、鍾玲玲,甚至台灣紅歌星也被吸引到此獻藝,熱鬧盛況絕不亞於今天的紅館。

除了紅歌星,舞台亦容納了不少寂寂無名的新人。他們為求兩餐生計,不停賣唱,如羅文、呂珊、尹光、成龍、洪金寶等,就曾是荔園劇場的駐場藝人。

八九年,我在無綫擔任音樂節目監製,和梅艷芳遠赴巴西拍攝音樂特輯。途中閒聊,談起荔園。我說印象最深是在劇院見到一對四五歲的小姐妹,經常紥起辮仔演唱。阿梅笑說,這對小姐妹就是她和姐姐梅愛芳。

荔園除了大劇院,還有幾個露天小舞台,只能圍着一百幾十人觀看。我記得有一個聲音沙啞、矮小瘦削的阿伯。他時而唱幾句諧趣歌,時而講兩段有味低俗咸濕笑話。我認為他是香港早期的棟篤笑始祖。那時沒有兒童不宜的規則,所以我這個兒童很早便接觸成年人的趣味,是我日後愛上搞笑幽默的啟蒙師父。荔園創建於五十年代,輝煌於六十年代,褪色於八十年代,結束於九十年代。一九九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是荔園經營的最後一天。當天很多人蜂湧而至,拖男帶女來緬懷一番。由於人實在太多,原定晚上十時關門,也延遲至午夜。荔園最後一夜,入場人數高達三萬人。

《我愛60年代》 之五/黎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