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編輯推介

維港投資:李嘉誠冀科技助「再工業化」

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透露,近期投資初創企業,特別留意公司如何利用嶄新科技去發展傳統工業,以改變人類未來。

維港投資永續科技項目負責人鄭嘉泳(Wayne)接受專訪時指,利用科技「再工業化」一直是李嘉誠想實現的目標。他解釋科技公司可在本港落地生根「企業化」,整條科技生產鏈可令周邊各行各業受惠,相信有助紓緩本港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或能增加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

維港投資永續科技項目負責人鄭嘉泳

就算潛力好大,政府又聽得入幾多?

鄭嘉泳(Wayne)

鄭嘉泳分析政府推動政策有兩大問題,包括未能從源頭解決問題和科技發展配套不完善。

他以回收塑膠的情況為例,反問「點解咁多年都做唔起」。他說「回收」只在塑膠生產後才處理,而非從生產之前就開始「走塑」,反映政策的焦點未夠精準。他又認為政府的科技發展配套不及其他國家,無論補貼或資助都較新加坡、澳洲、以色列等地少,不少科技公司寧願選擇到內地發展。

至於本港過去一年包括反修例示威等的政治問題,經常接觸外國初創企業的鄭嘉泳承認,不少人都關心香港的情況。他認為,香港在外國企業的眼中,始終是連接內地龐大市場的橋樑,有其獨有的吸引力。創科公司最後會否落戶本地,其中一個關鍵仍繫於政府心態,例如是否願意創造空間聆聽各方意見,而非單靠提供「地皮」就能解決問題的單一思維。

鄭嘉泳(廖卓安攝)

根據傳媒報道,早在香港回歸時的1997年,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行政會議提出在落馬洲河套設立加工區,但之後公開宣布收回建議。時至2003年,李嘉誠曾向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建議,在深圳與香港之間設立免稅工業特區,但當年的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公開指不合時宜,並稱「香港不會返轉頭再做膠花。」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及本港的發展策略,指政府正研究在香港園區首批樓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的部分地方,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先落戶深圳科創園區。她表示,因為在創科路上,沒有最快,只有更快,須不失時機,推動港深兩地的創科產業生態鏈,為香港青年創造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財政預算案時表示,會全力推動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發展,並分兩年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共95億元。


「維港投資」四個項目:

Xampla(英國):
將植物蛋白轉化為可自然分解的新物料,取代塑膠製造薄膜包裝如藥丸膠囊。

AlgiKnit(美國):
將海藻類纖維轉化成可降解的紗線,應對「快速時裝」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Varden(澳洲):
結合「生物化學」和「纖維熱成」技術,以食物廢料如甘蔗渣製造接近塑膠特性的包裝物料。

Spiderswort(加拿大):
利用植物纖維素(如蘆筍)技術創造支架協助細胞生長,有助人體健康組織再生。

記者:陳曉桐

攝影:廖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