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大城今天專訪

【人物特寫】倉務員變身流行鼓教師兼音樂人 黃鎮聰打出一份堅持

|記者:廖芍瑩|

生活在金錢至上的香港,大家經常聽到「興趣不可當飯食」、「返工學咩人講興趣」,究竟有多少人能把興趣作為終生事業,甚至把它連繫至生活上大小事?黃鎮聰(阿聰)是全職音樂教育者,在琴行、學校、社區中心等教導流行鼓,他不但透過音樂教育下一代,更從打鼓中提醒自己需要堅持。  

與鼓結緣

阿聰中五時因一次與朋友在遊戲機中心玩「太鼓之達人」,意外地對打鼓產生興趣。中學畢業後,任職運輸倉務員,其後,認識一名彈結他的朋友,跟他到私人band房看樂隊排練,再次與鼓接觸。但今次的感覺不一樣,他被鼓聲的力量及鼓手的肢體動作深深吸引,於是接受朋友的邀請,一起學鼓,展開他學習和探索流行鼓之旅。

阿聰在中學時期,曾學習過演奏其他樂器,但都半途而廢。「中一時學小提琴時感困難,學了大半年就放棄。再嘗試學習結他,但手指笨拙,再次放棄。」對於今次能否有始有終,心裏難免有點忐忑。

突破樽頸位

學打一段時間後,阿聰遇到樽頸位,開始有點灰心。他不斷反問自己:「想怎樣?」但他知道今次心意已決。「我會對自己說:半途而廢的事已很多,連打鼓也放棄,自己一生只會重覆於放棄和失敗。」

阿聰決意解開內心枷鎖,向老師和朋友討論,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正因對自己有所要求才有放棄的念頭」。最終他選擇換一個正面態度面對,例如他會不斷學習、練習、設定目標。「練習是一點一滴地累積,再回望自己在這方面有否不斷進步?若有就已是成功的第一步。」加上,他閑時會與朋友交流音樂,演奏喜歡的歌曲,又以此加深彼此友誼,正因打鼓而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令他很難再有放棄的念頭。

阿聰(左)參加琴行音樂表演,攝於2018年。(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辭任倉務員全職教鼓

任職運輸倉務員的阿聰,日復日、年復年地工作,大約7年後,感到工作失去意義,上班等下班,最後連上班也沒有動力,便在2014年6月辭職。在迷惘於找新工作時,朋友邀請他教流行鼓暑期班,令他萌生教鼓的念頭。

「當時朋友知道我需要找工作,而剛好知道我考獲流行鼓八級的資格,便邀請我去小學教打鼓。他提議說如果今次教小學順利,可將你的興趣變成事業,我有幾個學生可介紹給你。」阿聰沒有想太多便答應了,開始投身全職音樂教育事業。

由於從未教過打鼓,怕學生不多,他初期與青年中心和琴行合作,只在周末開班教鼓。約一年後,見學生越來越多,決定一星期7日都開班,直至現在。

一起步就遇上雨傘運動,2019年中至今更接連出現社會運動和疫情,收入不穩定,小學班取消,事業經歷高低起伏。不過,阿聰並沒有受到家庭的壓力,「因為我妹妹也是教鋼琴的,家人一直支持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

開拓音樂事業

他知道在香港靠音樂生存絕不簡單,從選擇投身全職音樂教育時,阿聰沒有想過輕易放棄;相反,他積極探索事業的發展路徑,包括找朋友和老師合辦band 房,又頻頻參加表演,增加實戰經驗。他本來計劃2020年去泰國參加流行鼓交流會,但因為疫情取消,「唯有留在香港和朋友夾音樂,過一下『手癮』」。

阿聰積極的態度,對音樂的熱誠,感染着學生,更得到不少家長賞識,去年暑假,他的鼓班多了學生,收入亦相對穩定。他說收生人數能「逆市」上升,是因為不少家長趁着疫情有空餘時間,給子女每星期加多一節課堂,或讓子女多學一種樂器。

教鼓理念:設身處地 因材施教

學校着重「全能發展」,加上部分家長認為子女參加不同類型的課後活動有助升學,流行鼓成為「新竉」之一。在為讀而讀的大氛圍下,不少家長和學生已經忽視音樂本身的意義,甚至只不過為了張證書而報讀。面對一些無心向學或沒有反應的學生,阿聰強調,這要靠老師的耐性、耐心,不能「硬碰硬」。「剛開頭必定會不知所措,反省自己的教學模式,但更需要時間慢慢跟他們溝通。」阿聰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嘗試設身處地,鼓勵他們,當上課的氣氛變得輕鬆,學生的吸收能力便會增加。「要因應每個學生的性格而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畢竟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如果學生進步不是很大,阿聰也會設身處地鼓勵他們,並會因材施教。「即使老套,但我仍相信世上『將勤』一定可以『補拙』。」

溝通讓阿聰與學生的關係,由師生發展成亦師亦友,由抗拒至無所不談。眼見琴行不少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他確信自己的教育模式是正確的。

在訪問中,阿聰數次提及打鼓好像人生。他說,一個主動練習的學生,雖然未必得到成功,但老師會看得到,正如別人會知道你的付出一樣。

「由選擇走上全職音樂教育開始,這就是一條『不歸路』,我會繼續教流行鼓,並不停進修,參加不同表演、訓練等,畢竟這是我的夢想。」阿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