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小品文章徵文比賽生活文藝欄

穿越時空的車仔麵店 (小品文章參賽作品)

文/攝:郭曉婷135063

輝記車仔麵位於品流複雜又多姿多采的廟街,舖內面積不過數十呎,狹小得只能容下爐頭和兩張兩呎乘兩呎靠牆的四方摺檯。輝記沒有明目張膽地把更多的摺檯置於室外,只是放了兩張。幾十呎的鋪位只有四張摺檯,食客必需要搭檯。根據算術,輝記在同一時間最多只能擁有十二位食客。

輝記對出的行人總是熙來攘往。
輝記對出的行人總是熙來攘往。

我抵達之時自然已經滿座,而且旁邊有一條龍在排隊,可是從排隊到有位可坐,不過是五分鐘。除了歸功於老闆輝叔的效率,還有合作的食客。他們可能是出於對老闆的好心,又或是對其他食客的同理心,吃麵時都不敢怠慢,不會「左手機,右筷子」,頂多只是與同行人邊吃邊聊。在這幾位陌生人間,竟然流露著八、九十年代那種「你為了我,我為了你」的人情味。沒有人拿出智能手機,再配以輝記殘舊的樓面、昏黃的燈光,我彷彿不再置身於二零一六年。

食客三扒兩撥完膳,店員安排我到了露天又近馬路的那張摺檯。其實摺檯就是在馬路上,食客、行人和車只是咫尺之遙,兩者不斷與我擦身而過。腳旁邊是去水渠的去水位,又有些粉麵碎,猶如在街市中進食。地面一直有點濕,到底是因為外面的毛毛細雨入侵,還是輝叔不時用湯勺從浸豬紅的水桶中,連沉澱物一同撥走的水,無人知曉。如此平民的用餐環境,還真不是每個人也受得住,看著外面不感興趣的年青人,只能說他們沒有口福了!

輝記店內的面積不大。
輝記店內的面積不大。

廟街輝記

輝叔只有一隻手腕,卻無礙他為客人煮食。輝叔不慌不忙的以左邊的齊腕殘掌按住食材,右手靈活的把它們切開,比很多年青餐飲服務員更靈巧敏捷。然後又左手托著碗,右手煮麵。

本來想要吃雞腸,但我抵達的時間告訴我不可能。輝記只會在晚上營業,六時半開鋪,雞腸七時便賣完。大部份七點前排隊的客人,都會點一客新鮮雞腸,有的甚至兩客。只因其口感豐腴滑溜,叫人一試難忘,咬開後更是滿口肥美芳香,別處還真的吃不到!

看著輝叔親手遞給我的豬紅大腸車仔麵,不禁微笑。價錢依舊是二十六七元,無論餸菜選多少款式,份量也是盛滿湯碗,絲毫無減。餸菜的選擇沒有新式車仔麵般多,芝士腸、玉子豆腐和紫菜等,都不會在此找到,沒有太多「花臣」,但傳統的會都有齊。

輝記的車仔麵份量十足。
輝記的車仔麵份量十足。

一隻大小如譚仔過橋米線的大湯碗,盛著至少有十件豬紅,一段段大大圈的豬大腸。餸菜的份量多得可以完全蓋過麵條的表面。豬紅不是外面四四方方切出來的那種,大小比在超市買到的燒烤棉花糖再大一點,質感有如豆腐般嫩滑,驟眼一看,差點以為是巧克力口味豆腐!豬腸厚厚的腸壁有點脂肪,外層入味,腸壁彈牙,而且每一段都是很大的一圈,沒有像外面的食店般發育不良。

用料豐富,湯底自然吸收了不少精華,極為古味。正宗的車仔麵味道大概就是如此,沒有什麼麻辣、酸辣和咖喱湯底般功高蓋主、本末倒置;而是讓湯底襯托餸菜,用來配粉麵一流。輝記的湯底鹹味足之餘,不會蓋過餸菜的味道,也不會令人口渴。結果頭一次來光顧的友人將湯底留起,說要帶回宿舍翌日煮公仔麵,只因湯底是在外面愈來愈難嚐到的老式味道。

車仔麵是香港的庶民美食,起初是流動小販用木頭車推著沿街販賣的,因而命名,後來小販想定下來不再四處奔波,儲夠一定成本後便慢慢轉型成小食店形式。小時侯聽媽媽邊吃邊介紹,原來輝叔以前真的是推著木頭車四處賣麵,一手一腳靠著每碗車仔麵賺來的錢養家,更供養子女到外國讀書,到今時今日有一門市,還經常排著長龍,真替他高興。試問,又有多少本著「車仔麵」之名的實店,從一開始真的以木頭車做起,打拚至現時的實鋪?

吃到一半,外面的繡花針開始變粗,仍無減眾人的食慾,掛隊的食客未有減少,甚至有人用手捧著湯碗站著吃。看著輝叔繼續用左手壓著熱呼呼的餸菜,右手手起刀落,我實在是真心佩服他。這個時代有不少人,有手有腳卻不努力,只顧埋怨,像整個世界也欠了他似的。輝叔殘而不廢,憑著僅存的一隻手腕打拼至今,不怕辛勞,但求家人生活安穏,實在值得學習。

每次在輝記吃麵的十餘分鐘,在食客和輝叔身上,我總是看見透過電影認識的舊香港,那種人與人之間充滿人情味的香港上世紀,還有那份刻苦耐勞,又腳踏實地的獅子山精神。反觀現今怨聲載道、爾虞我詐的社會,嘆息散落一地。

態度友善的輝叔。
態度友善的輝叔。

說實在,輝叔要賺大錢大可以「輝記」之名不斷擴張分店,以只高於最低工資丁點的時薪聘請入世未深的學生作兼職。然後做好裝潢,價錢調至四、五十元,偷工減料,走高檔路線,再吸引遊客和讓相機先「吃」的盲從之眾。可是,輝叔多年來賣的,還是那碗餸菜佔大半碗的老實。

我在湯底裡嚐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父親的刻苦務實,還有一份久違的香港精神。在這只顧賺錢的城市,有這麼一個為香港麵食注入靈魂和精神的勞動者,提醒了人這城市還是有東主不湮沒於名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