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DEBUT樹仁同學作品編輯推介

手雕蔴雀(李沅殷)

「您好,請問可以邀請何師傅做一個訪問嗎?」「師傅很忙的,沒有空餘時間招呼你。」儘管從電話的另一頭傳來一把兇神惡殺的聲音,可我仍然硬著頭皮前往,希望能找到何師傅訪問。雖然何師傅的丈夫態度不太有善,但從言語間卻能體會到他其實是不希望何師傅過於辛勞,才拒絕訪問的。

這間位於紅磡舊區的一所老店—金發蔴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1965年開始屹立至今,店舖的負責人「湄姐」何秀湄師傅,更是享譽盛名多年。何師傅為了繼承父母的事業,自己製造所有雕刻的工具,更從13歲已經開始學習雕刻蔴雀,承傳父母的技術,更形容自己是「生於斯,長於斯」。現代人都貪求快和方便,多數都會選擇購買以機器雕刻的蔴雀,因為手雕蔴雀非常昂貴,一般都是用作收藏和紀念之用,因此手雕蔴雀逐漸被機器取代,而願意接班的人更是買少見少,政府亦沒有投放和支援。何師傅認為任何事在這世界上都是兩難的,堅持是因為「一息尚存」。

手雕蔴雀是一門藝術,懂得欣賞手雕蔴雀的人都是惺惺相惜,更是懂得欣賞藝術,因為從事藝術是不能維持生計,生活更是十分坎坷。選擇手雕蔴雀這個主題,是因為手雕蔴雀背後代表著濃厚的本土價值,更是一門即將沒落的傳統手工藝。現時蔴雀的生產日漸變得機械化,人手製造的手雕蔴雀因而變得值錢,更被稱為是「藝術品」。

時移世易,科技日新月異之下,當初只能使用雙手慢慢雕刻的蔴雀,大多都被嶄新的機器取代,香港現存的手雕蔴雀師傅就只剩下三人,當中何秀湄師傅是碩果僅存的最後一位女師傅。機器雕刻的蔴雀全部一式一樣,生產單一化,算不上獨特。手雕蔴雀與之相反,無論是長短抑或是厚薄,每一隻都不同,雖稱不上完美,但正正看得見的瑕疵更顯它的價值。

現在這門藝術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窄,實在令人感到婉惜。面對手雕蔴雀的行業變得逐漸式微,何師傅仍然憑着自己的意志,一直堅持到今天。她秉持著一個理念,就是希望自己能繼續從事手雕蔴雀的行業,不用投靠別人。在利害分明的現實社會,沒有多少人能做到自己喜歡的事,所以何師傅對此的堅持,更是難能可貴。

攝影及採訪:李沅殷

圖片編輯:黃玲燕

何秀湄師傅位於紅磡的蔴雀店舖—金發蔴雀。

何師傅在雕刻客人預訂的全副蔴雀。

何師傅在雕刻客人預訂的全副蔴雀。

「四萬」的半完成品。

何師傅與她的丈夫討論蔴雀的字體。

有客人為結婚八週年而訂製的雕刻蔴雀作紀念。

何師傅的丈夫為已雕刻的蔴雀上色。

初學手雕蔴雀的自製工具。

初期花牌的雕刻圖案。

雕刻的特別文句。

雕刻的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