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我愛六十年代

五枝旗杆下 人約黃昏後

95flag

(圖:95年尖沙咀的五枝旗杆) 來源: 網上圖片

每次約朋友在尖沙咀見面,總喜歡建議在五枝旗杆下等候。「五枝旗杆」,彷彿成為一個等候約會的圖騰,歐陽修若投胎轉世,降臨香港,也許會改一改他那首詞變為:五枝旗杆下,人約黃昏後。
相信大多數香港人都有過在尖沙咀鐘樓對面的五枝旗杆下等人的經歷。這五枝著名的旗杆的業權,是屬於九倉集團海運大廈的一部份,也是海運大廈最重要的地標。
海運大廈落成於1966年3月,是當時全亞洲最大的購物商場。開幕當天,請來英國瑪嘉烈公主主持揭幕典禮,可見海運大廈的出現,是香港一件何等重大盛事。海運大廈原址屬於歷史悠久的「九龍貨倉有限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建於1886年,見證着香港百年殖民的風雲幻變。海運大廈集大型碼頭、購物商場、食肆酒店、戲院、夜總會、高級寫字樓等組成,這樣一個西化洋氣、品味高雅、名店林立、消費昂貴的綜合性娛樂大型高檔商場,對於60年代的普羅香港市民,有如劉姥姥置身大觀園,可謂大開眼界。

66gate

(圖:66年的海運大廈) 來源: 網上圖片

海運大廈兩條長長的電動梯,是當年全港最長電梯。67年,父母第一次帶我遊覽海運大廈,首次乘搭長電梯,感覺有如今天小朋友坐海洋公園纜車那麼過癮,我和弟弟,上上落落,足足玩了十多遍,最興奮的還有整個商場都有冷氣,對我們這些家中幾乎連電風扇也沒有的窮孩子來說,這裡簡直就是個涼快天堂。

多元化各取所需

早期的海運大廈,有兩間著名百貨公司,一家是「天祥百貨」,一家是「連卡佛百貨」,每次逛遊,只會從這兩家名店門外經過,最多探頭窺看幾眼,根本連進去走一轉也沒勇氣,媽媽說,在這裡,你父親一個月的薪金也夠不上買一雙皮鞋。
海運大廈商舖其中的一個重要客源,是外國遊客,荷里活大明星或外國政要官員來港渡假公幹,必定到這裡度身訂造幾套西裝;甚至連賣玩具的「哥哥公司」也主要銷售出口歐美的玩具,記得店裡的女售貨員眼角特別高,見到我們這些搞搞震、無幫襯的窮孩兒,都擺出一副不耐煩的晚娘臉孔。

carpark

(圖:海運大廈的天台露天停車場) 來源: 網上圖片

海運大廈的天台露天停車場,除了是觀看維港景色最佳位置外,還可以近距離接觸萬噸大郵輪,印象中,我曾經在此看過停泊中的世界最大郵輪「伊利沙伯二世號」。60年代,許多遠渡英美等國的留學生,多會選擇乘坐遠洋郵輪,每逢船期,會見到父母送子女上船,以及船上乘客跟岸邊送客互相揮手道別的景象。
海運大廈之所以成為香港一個集體記憶,是因為她的多元,每個人到這裡,能尋獲所需,小朋友當是遊樂場,情侶當是拍拖樂園,闊太當是名牌天地,連一些文藝青年也有一個沙龍場所,就是海運大廈最著名的咖啡店──「巴西咖啡」。巴西咖啡位於海運大廈入口2樓的一家路邊開放式咖啡室,這個面積不大、坐二、三十人已經很擠擁的咖啡室,地方小,但已略具名氣。

小小文化沙龍光明頂

海運大廈是那個時代最時尚、新派的象徵,走在時代前端的文化藝術青年人,又豈會錯過這個感受接觸西方潮流的前沿。小小的角落,吸引一群專欄作者、攝影師、設計師、影評人、詩人、音樂人,甚至激進的社運憤青,相聚這裡,從互不相識,到偶爾點頭,繼而志同道合,從馬克思談到杜魯福,從存在主義談到無政府主義…。60年代尾,中文大學有些課程在海運旁邊的星光行和對面香港的大會堂授課,一些中大學生在課餘,亦喜愛到巴西咖啡蒲上幾個小時。咖啡香味加上書卷氣味,成為今天許多文藝中年的有味回憶。60年代,巴西咖啡的消費約1元1杯咖啡,當時1元,可以吃兩碗雲吞麵,這個小小的沙龍文化光明頂,為往後香港的文化界、影視界,孕育出不少千萬作家,億萬大導。
60年代,我只是個小學生,巴西咖啡的故事,是後來從前輩的口中聽聞,至於我真正成為海運大廈常客,便要數到80年代初期了。那時,我在無綫電視任編劇,認識了影壇帥男大哥鄧光榮。大哥榮問我有否興趣編寫電影劇本,能為這位偶像大哥效勞,當然一口應承,記得和大哥第一次約會談劇本的地點,就是在海運大廈的香港酒店6樓池畔咖啡廊,這個咖啡廊的特點是在酒店泳池旁邊,可以看到穿着三點式泳衣的女郎在池中暢泳。陽光,水花,雞尾酒,有如置身泰國芭堤雅,十分寫意。在如此環境下度劇本,腦袋特別清新,思潮澎湧。

緊急狀況下「出賣」超人

鄧光榮大哥跟我說,帶我來這些高級地方度劇本,是想我激發鬥心,若干年後再來,不是為工作而來,而是因為不用工作嘆世界而來。可惜到大哥離開人世,我還沒有達成大哥的祝願,且更每況愈下,現在度劇本的地方,由五星級酒店咖啡廊「降呢」到油尖旺的茶餐廳,真是有愧。和我在池畔咖啡廊一起度劇本的還有當時仍未成名的王家衛和劉鎮偉,三個初哥和一個大哥,不知喝了這裡多少杯咖啡,點評過多少個美女,當然還琢磨過不少電影故事。如今咖啡廊拆掉了,大哥已仙遊,劉鎮偉成了影壇怪傑,王家衛更是國際大導演,只得我仍然一事無成。
90年代初,我在香港酒店上演過一場如電影情節的「驚險」場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幾乎只要是港產片,便一定有錢賺,在金錢誘惑下,吸引了不少「社團」人物投資拍戲,小弟當時在編劇界已稍有薄名,自然被「社團」垂青找我寫劇本。1992年夏天,我為某社團大佬寫劇本,蹉跎一段日子,仍交不出劇本來,大佬便在香港酒店開了一間豪華套房給我,更留下兩名肌肉男「保護」我,並「客氣」地吩咐要好好「照顧」我,要飲要食,隨便柯打,在未寫完劇本之前,最好不要讓黎先生離開。我當然知道是甚麼意思,唯有乖乖留在酒店房寫幾天劇本,誰知寫不了一天,電視台的上司便打鑼找我,說華東發生大水災,要我火速帶一個藝員賑災團到華東地區探訪。
噢!真是晴天霹靂,如此百年一遇的重要任務,我根本無法推掉,只好硬着頭皮向大佬求情,訴說同胞正在水深火熱中,大佬聽罷,眉頭一皺道:兩邊都是十萬火急,這樣吧,若果你能找到一位替工來代你寫劇本,就准你離開吧。
於是我急CALL 當年還是我部下的超人(林超榮)來頂包,超人聽到有飲有食,有五星級酒店住,馬上前來報到,豈料到了才知做了可憐的「金絲雀」,這可能是超人半生中慘遭最大的「出賣」,這次酒店風雲,也給我一個重要啟示:原來「社團」真有「愛國」的。

tvb

(圖:TVB啟播儀式) 來源: 網上圖片

無線試播選擇海運

1967年,無綫電視於正式開播前,選擇在海運大廈進行試播。每天派出藝人演出和派禮物,吸引市民圍觀,將現場景象直播,香港人第一次感受到現場直播的視覺震撼。紛紛到電器舖購買電視機,迎接無綫廣播的新時代。無綫開台前的海運直播,相信是香港電視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市場推廣。

street

street

 

 

 

 

 

 

(圖:今天的廣東道) 來源: 網上圖片

海運大廈亦因無綫試播,開潮流之先,聲名更響。其後幾十年,海運大廈都能與時並進,成為香港觸探西方新鮮潮物的窗口,如夜蒲一族聖地的「廣東的士高」,成龍、阿諾舒華辛力加等開設的「Planet Hollywood(荷里活餐聽)」、全港最大的「玩具反斗城」、德國啤酒節等,都選擇在海運大廈落戶。也由於海運大廈的與時並進,同時帶旺了整條廣東道,今日廣東道,變成全球名牌集中地,一擲千金的豪客暴發戶,在名店前排隊購物,蔚為奇觀,不足1公里長的廣東道,消費額竟佔了全港8%!

《我愛60年代》之十二/黎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