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小狗人道毀滅事件

愛護動物協會近日又有惡行,使其百年老店地位受到威脅。事緣某一市民在山邊拾獲兩隻小狗B,年紀太小,難於照顧,便交托愛協餵哺,但該名市民聲明,將會收養兩小狗B的。豈料愛協因「人手不足無法餵哺」為由,「人道毀滅」小犬。事件不僅引來公眾批評,更多人不解的是,為何已有人承諾收養二小犬,愛協也要開殺戒呢?

事實上,這和愛協向來面對動物生命的態度是吻合的。這家百年老店,雖然名字為「愛護動物協會」,但根據這些年的經驗,愛協開殺戒已不是新鮮事。比如,一隻右腳扭到的唐狗,愛協獸醫會認為「不必浪費醫葯費」,不如殺掉;又或是,一些性格不那麼討人喜歡的狗,愛協會認為「最終也沒有人領養」,也會殺掉。當然,愛協殺狗殺貓的理由還有千百種。這種對生命輕忽的態度,已經成了愛協的文化,文化一旦形成,以上罔殺小狗B的情況出現,便不難理解了。

要改變這種文化,首先愛協的運作機制應公開透明化。目前,愛協處於一個模糊地帶。一方面,愛協不是公營機構,即市民和民意代表均不能以監察公營機構的權力去監管它;二來,它是全港動物組織中獲得最多政府資源的組織。由於獲得最多資源,愛協承載著更多的社會期望,但它的資源用在哪裡?當然,它在貓隻絕育放回的工作上,有一定成績,但其他呢?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它會將龐大資源用在刊登廣告,協助漁護署推行政策,卻不用在醫治病狗,甚至請馴狗師訓練頑皮狗,而選擇殺死牠們呢?這一些,都需要公開透明,以予公眾監察。

然而,直到今天,愛協高層均沒有澄清說明,更遑論建立公開透明機制。可見,這一副老機器,傲慢得連直面傳媒和市民的身段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