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7.29

《蘋果日報》

放過公共電視吧

倘若台灣在經濟、政治與社會各方面持續進步發展,政府只要透明面對國際,提供國內外媒體便利採訪及取得資訊的環境,就是最佳的宣傳,如同台灣此次抗疫成果獲得全球高度肯定,任何刻意操作的「大外宣」,都不可能有類似效果。「大外宣」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怎麼做?有沒有必要賠上公共媒體?台灣的政黨與政治人物最不懂也最不尊重的就是「公共」、「獨立」這些概念,舉凡以「公共」或「獨立」為宗旨的部門機構,落入政黨、政客手中,大凡都僅存其形,盡喪其神,淪為酬庸或安插人事的政治客棧,尚屬事小,糟蹋了這些部門機構,而且還誤了其應發揮的功能,可就事大。假如真的認為「大外宣」重要,請認真想想其他方法,就放過公共電視吧! 

《東方日報》

豁免檢疫害死人 一錯再錯無道歉

政府昨深夜發新聞稿仍「死撐」指,豁免檢疫安排實際上有必要,早前發稿提及的「誤解」,是針對豁免機制對本港運作的必要性作澄清,絕非否定專家就疫情源頭所提出的專業見解,但不幸地有關澄清被解讀為政府與專家持不同意見。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批評,政府未有在黃金時間遏止疫情爆發,現時才作出補救只屬形式行為,已於事無補。他又指現在仍提疫情是否「見頂」根本無意義,「香港唔捱得幾耐,有冇把握可以喺兩星期內撲熄到火頭?無人敢講疫情已經見頂」,並認為確診數字有否下降趨勢才是關鍵。梁又批評,豁免檢疫措施仍有漏洞,來港卸貨的船員仍可在港換班,但無懲罰機制規管違規的船員,若他們上岸後通街走,等同無王管,呼籲政府加強執法,否則疫情繼續惡化,香港只會踏上不歸路。

《明報》

抗疫須做到「兩個相對」 臨陣磨槍必左支右絀

防疫措施「張弛有道」,本質是因應疫情起伏被動回應,要做到「兩個相對」,必須更主動。收緊防疫措施,猶如病了就要吃藥,用藥多重視乎病情,惟若要過健康正常生活,更重要是提升抵抗力,單靠「張弛有道」用藥並不足夠。本港第三波疫情,政府手忙腳亂左支右絀,暴露現有抗疫系統存在諸多不足,當局必須制訂一套中長期策略,由防範、追蹤、圍堵、隔離到治療,每一環節均要強化,不能頭痛醫頭、只懂被動回應。

隔離與治療方面,本港現有負荷能力頗為有限。近期本港病例急增,負壓牀位即見短缺,加上公院人手有限,不少確診人士無法及早送院,有病人甚至要等上4天。隨着陸續有院舍失守,本港現有專供院友檢疫的牀位,亦面臨不敷應用。當局打算將亞洲博覽館改建為方艙醫院,收治症狀輕微的病人,對紓緩設施需求壓力,當有一定幫助,然而全球疫情未知延續至何時,當局應放眼中長期需要,進一步擴大本地方艙醫院的規模,以備不時之需,即使第三波疫情稍為紓緩,也須繼續擴大容量。現時政府的抗疫工作,予人觀感是臨急抱佛腳,只顧及一些零碎的點,並沒有一套可操作、可落實的中長期周全策略,這種狀况必須改變,倘若物資和設施硬件有限,當局應積極求援,至於人手等軟件不足,也須有預案應對,前提是不應該畫地為牢。

《信報》

抗疫振經濟三樣板 香港不慎走回頭路

香港目前的狀況較接近美國,完全是走了回頭路之故。原本社會上抗疫形勢大好,幾乎全民自發戴口罩,曾經逾二十天沒有本地感染個案。可惜,港府似乎也犯上了美國的錯判,太早放寬社交限制,在阻隔境外輸入方面,更開了一個豁免檢疫的大漏洞,引爆第三波疫情。為了亡羊補牢,最新的限制措施比之前更嚴,包括食肆全日禁堂食,呼籲市民留在家中不要外出,市面變得冷冷清清,政府剛向市民派發的一萬元,配合商界連串優惠,原以為可適時提振消費,現看來變成泥牛入海。當然,各地政府免得過都不願再實施全面封城、民眾禁足等極端措施,因此必要認清一個現實,就是在疫苗成功研發並普及接種前,疫情與經濟會繼續反覆,誰能拿捏得好,或可少受折騰。究竟第三、四季經濟表現如何,要視乎各地在抗疫時走在哪一條路上,走對了,前景會較光明,否則將難以擺脫收緊、放鬆、再收緊的循環,若有不慎,更會像香港一樣前功盡廢,經濟復甦渺茫。

《經濟日報》

緩商戶租金重擔 汲取海內外創意

企業若不想政府介入,在疫下更應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尤其是那些透過子公司向政府申請巨額保就業補助的大財團。政府推保就業計劃是希望快速紓緩受疫情衝擊的企業,因此在規劃設計上相當寬鬆,以致一些仍賺錢的企業也可申請。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開腔,促請領取了巨額補貼的財團,在這關鍵時刻更要履行社會責任,為穩經濟、保就業出一分力,才能贏得社會認同。此外,港府亦可透過調整差餉,或提供稅務優惠來鼓勵業主減租,緩減商戶的租金壓力,從而增加商戶生存空間。事實上,不少業主仍須為商舖按揭還款,部分會因租金收入減少而感吃力,港府和銀行應研究提供方法協助。疫情令企業營運變得愈來愈困難,業主與租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雙方能以靈活思維定出新模式,長遠可維持到商業運作生態,待經濟復甦,生意可望恢復。

《大公報》

戴耀廷咎由自取 撥亂反正路仍遠

該來的,始終會來。港大校委會昨日開除人稱「邪惡教授」的「佔中」發起人戴耀廷,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從互聯網上的一片歡呼聲,就知道何謂民心大快。中聯辦發言人就此發表講話,贊賞港大解雇戴耀廷是懲惡揚善、順應民心之舉。戴耀廷及其支持者心有不甘,將被炒事件抹黑為「學術自由」的終結、「一國一制」的到來,這是固定的抹黑套路。自由並非沒有界限,學術自由不等於鼓吹攬炒的自由,不等於誤人子弟的自由;而香港的「一國兩制」由憲法、基本法及國安法來保障,不需要通過包庇一個教唆犯來體現。事實上,若事件發生在其他地方,十個戴耀廷也被炒了,怎可能等到今天?港大炒掉的是一個混入教師隊伍、戕害學子的「學棍」,也是清除了一個美國的政治代理人,這與學術自由完全無關。事實上,從浸大解雇前講師邵家臻,到港大毅然與戴耀廷切割,讓人看到了香港教育界迎來撥亂反正、浴火重生的新希望。

《文匯報》

減租救商戶 大企業要有更大擔當

特區政府、大企業擁有較多資源和雄厚實力,有足夠的現金流抵禦短期的陣痛,應該承擔更多防疫的代價。特區政府首先應該帶頭對政府物業的小商戶減租,政府做大股東的港鐵等企業亦應做好社會擔當、照顧中小企的榜樣。同時,政府應大力呼籲大企業、大業主為受疫情影響的商戶提供租金寬免;政府還應為受疫情影響的商戶推出新支援措施,協助小商戶、中小企度過時艱。防疫抗疫的代價應由全社會共同分擔,若只由個別行業和經濟群體來承擔,有失公平原則,亦不利本港經濟早日復甦和社會和諧。政府、大業主、大企業應更多體恤小商戶、中小企的困難,提供更多支援。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Ad hoc response to pandemic shows gaps in Hong Kong’s governance

As the toughest yet health control restrictions came into effect and more evidence of loopholes in previous responses emerged yesterday, officials are under growing pressure to come up with more targeted measures, includ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hardest-hit businesses.

Unless decisive actions are taken to help speed up recovery, the urgency for another government bailout is obvious. The Hong Kong Retail Management Association’s fresh appeal for rent relief echoes the clamour by restaurants for government subsi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