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4.09

《蘋果日報》

邱騰華要做港台「太上皇」
熟悉中共政治用語的人都知道,他們喜歡用甚麽高度自治、高度統一、高度集中等字眼,反映的是一種人治心態,要為領導人帶來更多可以從心所欲改變政策的空間。試看香港回歸後實行「高度自治」,但二十多年來自治權及範圍不斷被蠶食以至面目全非。大家有了這樣的經驗,怎能不對邱騰華說港台有「高度編輯自主」感到心寒,怎能不對港台的前途憂心仲仲。

《東方日報》

全城水深火熱 救市紓困要快
事實上,港府的「往績」令人毫無信心,單是「擠牙膏式」推出防疫措施便是典型例子,數日前才說美容院和按摩院加強防疫便可繼續營業,昨日又公布兩者須休業十四日,足證廢官每次都是頭痛醫頭,從來沒有深思熟慮。今次的紓困措施看似面面俱到,但以廢官思慮不周的慣性,難保不會有漏網之魚。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保就業計劃不會被僱主濫用,讓打工仔真正受惠才是重中之重,無奈廢官語焉不詳,一味推說僱主必須承諾不裁員,聘請愈多員工獲資助愈多,濫用資助可能要收回資助及徵收附加費,但到底如何監察,始終說不出究竟。至於特首及司局長減薪亦有取巧之嫌,要是廢官真的有心共度時艱,直接減薪便可,何必假惺惺地按機制加薪再減薪?

《明報》

千億撐經濟保就業 預留彈藥疫後重建
港府坐擁近萬億元財政儲備,論財力確比很多國家地區充裕,可是如果不講支援優次,大水猛灌不理援助效用,再多儲備亦早晚用光。有人主張政府發債,向更多企業及市民提供援助,毋須動用儲備,然而香港不似美國,無法靠印美鈔「填債」,借債遲早要還,代價隨時要下一代承擔,何况借款後手頭看似充裕,更容易衍生揮霍亂花、人人索要等情况。最近意大利提倡歐洲發「抗疫債」,遭到德國等反對,原因也是因為一眾財政紀律較佳的國家,擔心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又再「大花筒」亂用錢。

《經濟日報》

史無前例保就業 撥巨款細節須解畫
如何確保錢能真正落入員工口袋裏,坊間即時出現不少疑問,政府暫無肯定答案。當局應盡快釋除疑慮,並理順執行細節,訂立審查和監察機制,確保員工盡快收到救命錢,勿重蹈之前防疫措施諸多甩漏的覆轍,盡快落實和到位,讓市民感受到政府共度時艱。
其次,港府在短短一個半月內三度推抗疫紓困措施,合計涉及2,875億元,佔本港GDP 9.5%,規模比例跟美國、新加坡等經濟體相若。面對百年一遇的疫情,港府不惜動用財政儲備,但是否足以救經濟?若不夠,又如何?惟這三次大開水喉,已令財政儲備由逾1.1萬億元減至8,000多億元,更使今年度財赤估計由原先1,391億元倍增至2,766億元,讓人擔心儲備終有耗盡的一天。港府須審慎理財,並向市民和外界更多闡釋港府公共財政,確保穩健,消除疑慮。

《信報》

瘟疫處世哲學:不死就是贏
也許有人仍嫌政府的力度不足,補貼金額比不上英國或新加坡,然而怎樣才是足夠或慷慨永遠見仁見智,政府願意一擲千億保就業不能不說已是因時制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道,政府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連同預算案提出的措施,總額合共接近二千九百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九點五,與一些先進經濟體相若。
當局大開庫房於未來半年力保打工仔飯碗,是否等於六個月後疫情緩和?無人說得準,我們建議政府作出充分準備,若然一兩個月後疫情急速轉壞,往日審慎理財的成規姑且先擱一旁,動用更多的資源救市救人,反正財政儲備尚有八千億至九千億元,可以視作香港的續命錢。

《大公報》

抗疫基金大手筆 保住飯碗穩民心
事實上,特區政府不僅有了抗疫經驗,更有了雄厚的本錢。財政儲備高達一萬一千億元,即使今次用去三千億元,降至八千億元水平,財政仍然十分穩健。將來有需要,政府仍然可以推出後續措施,這就是政府抗疫可以打持久戰的底氣所在。
最重要的是,特區政府通過推出一系列抗疫基金及紓困措施,體現急民所急,想民所想,徹底洗脫「守財奴」的負面形象。「好天斬埋落雨柴」,特區政府不是不願使錢,而是該使則使,好鋼用在刀刃上。設若當初就做了「散財童子」,現在就可能被迫仿效不少西方國家,靠濫印鈔票或發債度日,拆東牆補西牆。

《文匯報》

「保就業」紓困簡單直接 須確保資助用得其所
政府大手動用財政儲備保企業、保就業,社會各界最關注的是,政府如何保證給予僱主的補貼百分百落到僱員手中。政府首先要負起補貼落實到僱員的監管責任,加強對受資助企業的審查,對違規僱主必須作出嚴厲處罰;僱員若發現自己利益受損時,應主動向政府投訴、尋求工會協助,密切注視、共同監督僱主按時按量發放補貼,確保僱主不能也不敢把補貼用作其他開支,不容出現侵佔員工利益、濫用公帑的現象。相信本港大多數僱主都是良心僱主,不會在共度時艱之時濫用補貼、鋌而走險。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Finally officials have woken up to the need for wage subsidies
The two industries were initially spared despite a small number of infections linked to a beauty centre. But they are nonetheless required to shut down as part of an extended ban until at least April 23.
Thankfully, the number of new daily infections have somewhat eased. But the threat is far from over. With double-digit rises every day, it is not the time to lower our guard. The thousands of warnings for breaches of compliance show the rules on social distancing are still not being fully ob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