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4.07

《蘋果日報》

武漢解封 中共反攻
國際社會不要低估中共以口罩、呼吸機、檢測試劑等醫療物資為武器的外交戰爭,不要低估中共領導抗疫宣傳的欺騙力。在中國,被中共洗腦的、腦殘的,不只是平民,精英階層中真心信奉中國抗疫制度優勢的為數不少,他們作為中共對內對外宣傳的吹鼓手,影響力甚遠於小粉紅、五毛。在國際,綏靖中共的美歐政治家不只是少數,其中不乏被中共洗腦、腦殘的人,直接或間接成為中共的幫兇。只有讓中共隱瞞疫情的真相大白於天下,包括封鎖疫情的過程和責任人,包括感染、死亡的真實人數,包括中共的賠償責任,才能讓世人看清楚中共的邪惡,才能切斷中共政治病毒的傳播。

《東方日報》

抗疫不力未紓困 厚顏特首仍加薪
不單止林鄭政績差人工高,問責官員之中「墊司底」的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年薪超過四百三十萬元,亦比特朗普更高,可說是高薪低能的最佳例子。鄭月入三十六萬元,而且免費入住港島半山施勳道的律政司司長官邸,更享有非實報實銷的酬酢津貼、家務員以及用途自定的汽車連司機,而且更可以公帑「遊埠」,被揭發一年外訪十四次,耗用八十多萬元。這還未計算她沒有申報的秘撈外快,律政司司長這個職位簡直是絕世筍工,難怪鄭若驊受盡千夫所指,依然戀棧權位,賴死不走了。

《明報》

第二波疫情危機未解 堅持防控措施勿放鬆
今次疫情發展,或許可以海嘯作比喻,每當出現新「震央」,就會在全球引起新一浪「疫症海嘯」,每場「海嘯」衝擊力不一,兩場「海嘯」之間也可能有一段短暫緩和期,3月初的香港,便是處於這樣的狀態,可是如果就此鬆懈下來、以為危機過去,隨時會被下一波「疫症海嘯」殺個措手不及。歐陸疫情趨緩,惟美英疫情未知何時見頂,印度巴西等國疫情山雨欲來,同樣不能忽視,香港絕對不能大意。疫情威脅的波浪式起伏,意味所有人都要有心理準備,就算稍後部分社區防疫措施可以暫時放寬,一旦新一波「疫症海嘯」湧來,隨時可能要採取更嚴厲的防疫手段。

《經濟日報》

抗疫持久戰 口罩供應及早規劃
據醫管局披露,本地公營醫院的N95僅餘約8周存量,袁指當局考慮以雙氧水氣霧消毒再用。重用N95只能解短期燃眉之急,當官方要長久抗疫,採購政策如出價或款式要求,都要更有彈性,且須按既有經驗反思口罩、保護袍、眼罩和面罩等儲備,應否由以豬流感高峰為基準計算,改回總量遠更高的沙士頂峰。
香港於新冠肺炎爆發伊始,總算蹣跚克服防疫物資短缺帶來的挑戰。眼下歐美正陷疫症深淵,各國爭購防疫物資,港府定要小心策劃,既可跟內地協調確保醫用物資供港,也可自行斥資生產最高規格的口罩,填補已耗用的儲備,以免抗疫前功盡廢。

《信報》

強化抗疫措施 切勿延誤戎機
事實上,除了日本和英國之外,全球幾十個國家已經頒布緊急狀態令,包括目前災情最嚴重的美國,日以萬計的新增確診數字好比脫韁野馬。向來「牙擦」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不諱言下周將會非常艱困,死亡規模可能超越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公共衞生服務委員會主管亞當斯(Jerome Adams)形容,未來一星期恐怕猶如珍珠港受襲和九一一事件那般死傷枕藉。據說,美軍準備了十萬個屍袋。
境外疫情觸目驚心,連被譽為防控優秀的台灣亦於昨天再添十例。回頭看看香港,現時抗擊疫魔來襲的措施足夠嗎?有沒有進一步強化的必要?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敦促推出「戒嚴級別」措施,建議政府緊急立法強制市民在公眾地方戴口罩。至於袁國勇,雖然他為自己批評官員輕視疫情「唔見棺材唔流眼淚」用詞過激而道歉,但他始終認為香港疫情不容樂觀。

《大公報》

將維護生命安全放在抗疫第一位
一個政府是否執政為民,不要看說了什麽,而要看做了什麽。新冠疫情之下,中央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拯救生命,其他的都可以暫時放在一邊。沒有什麽比生命最重要,若命都沒有了,自由、財產等都沒有意義。什麽叫人道主義?竭盡所能保住國人的生命,就是人道主義的真諦。
相比之下,有些外國政府一開始不把疫情當回事,白白喪失中國付出重大代價才贏得的時間窗。當疫情殺到,有的主張“佛系”抗疫,不理人民死活;有的強調“救經濟最重要”,急著要覆工;有人公開揚言“若死人少於十萬,工作已經做得不錯”雲雲。

《文匯報》

國際合作抗疫 化解危機造福人類
美國是醫療、醫藥科技強國;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原料藥的「世界藥廠」,是全球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生產量佔全球20%。中美已形成全球藥物生產不可分割的供應鏈、製造鏈。目前中美都在爭分奪秒研發預防新冠肺炎病毒的疫苗,相信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全球各國政府、科研機構加強合作、互通資訊,疫苗、藥物的研發工作將事半功倍,有助早日找到擺脫疫症威脅的方法。
抗擊新冠疫情是一場漫長艱辛的全球持久戰,各國應該團結、合作,而不是相互埋怨、推諉、指責,更不應散播政治化、污名化的聲音,干擾全球攜手抗疫。中國以善意誠意、採取實際行動與美國和全球合作抗疫,希望美國能與中國相向而行,珍惜與中國的合作,共同遏制疫情擴散,造福全人類。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larity is crucial to effective shutdowns
Coming just two days later, the decision to shut down all bars was the government’s third round of emergency measures in seven days. The ban is no doubt controversial, not just in terms of necessity following an abrupt U-turn by Lam to leave liquor licensees alone. With many bars and restaurants serving both alcohol and food, they are wondering whether they could continue to operate.
The number of prosecutions remains low. But different departments have issued thousands of verbal notices for compliance by individuals and businesses follow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inspections at restaurants, bars, beauty centres, club houses and other entertainment venues. This shows that compliance remains an issue. Enforcement aside, subsidies are needed to help affected traders tide over the 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