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3.19

《蘋果日報》

武漢肺炎外的沉重一擊
然而,香港從來是個面向世界並在國際市場找機會及空間的經濟體,香港的經濟活力也在於靈活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一旦被迫嵌入中國的規劃經濟中,這方面的活力將會大大減退,從憑實力吃四方飯變成憑關係吃政策飯,指望北京派優惠政策賺easy money。在國際投資者眼中,梁振英、林鄭的做法意味香港棄自由經濟之長採規劃經濟之短,把自身發展跟中國內地綑綁在一起,不但隨時硬食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風險,更失去自己的獨有制度優勢。

《東方日報》

十年太久爭朝夕 發展棕地不容拖
最荒謬的是,港府未學行、先學走,發展棕地十畫未有一撇,卻硬推「明日大嶼」。要知道,填海造島費用龐大,初步估計已逾六千億元,以港府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的往績觀之,肯定過萬億元都未能埋單,隨時令財政儲備一鋪清袋。更何況,「明日大嶼」沒有廿年不能成事,無異於畫餅充飢,無助解決燃眉之急。香港經濟已陷入衰退,黑暴未息復有疫症來襲,港府與其倒錢落海,何不將公帑用於發展新界、改善民生?
沒有安居,哪有樂業。房屋問題已成民怨之源,港府卻連發展棕地都要拖個地老天荒,還汲汲於海市蜃樓一般的「明日大嶼」,毫不理會眼前市民死活,社會復和真不知從何談起。

《明報》

借用酒店安置回港者 收緊入境限制看數據
香港家居空間有限,部分家庭更有長期病人,未必每個家庭都適合讓回港子女家居檢疫,政府應積極考慮借用酒店,供回港留學生隔離檢疫。政府若能在機場直接將外地返港人士送往指定酒店,在單人房檢疫14日,當然最為理想;倘若酒店房間不足,也可以考慮讓相關人士短暫逗留兩至三日,先做病毒檢查,再讓他們家居隔離。防疫專家最初擔心,部分酒店採用中央空調,一旦爆疫可能迅速傳播,惟有外國經驗顯示,以酒店作為檢疫中心,沒有出現交叉感染問題。當局可以審視各間酒店情况,選擇合適者,集中讓回港人士暫住,這種安排,總比讓他們自行入住各區酒店為佳,病毒散播風險可以低一些。

《經濟日報》

機場第一道防綫 檢疫從嚴執行
要堵截病毒輸入,機場這道防綫不容有失,相關部門應加派人手,最理想是可以為每個入境者進行採樣檢測。要為入境者逐一採樣檢測,着實也存在兩大難度。其一,涉及人數太多。3月份平均每天都有逾1萬人從機場入境,對每名入境者採樣檢測,檢測量太多,而港府目前每天可進行1,000宗病毒檢測,故為入境者逐一檢測難以進行。
其二,等候測試結果需時,如何處理大量人流聚集是另一項挑戰。衞生署採用的核酸檢測,準確度高,但化驗時間較長,至少需要6小時才有結果。若要等到有結果才放行,為入境人士帶來不便,但這是最安全且讓市民安心的做法。港府2月初為郵輪「世界夢號」檢疫時,便花了4天才為船上3,600人完成檢測,最後證實全部屬陰性才允許所有人離船。

《信報》

抗疫緊迫不下抗戰 激進理論殺入主流
新冠病毒把華爾街和大街都弄得死去活來,愈來愈多金融界人士支持實施「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特朗普政府決定直接向國民派發現金,一定程度上已回應了這個訴求,適逢各地通脹在貨幣政策一鬆再鬆下始終抬不起頭,政府出手干預再由央行配合這台大龍鳳,眼前所見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聯儲局周日再緊急減息一厘後,特朗普罕有地在Twitter上讚口不絕,抗疫大過天,央行的救市措施不見得能令美國及環球股市穩定下來,大家都在等待空前的財政刺激打救,為填補財赤,濫發鈔票的後遺症勢必陸續有來,惟現代貨幣理論藉疫患登上政策主流,央行獨立性名存實亡看來已無可避免,新冠肺炎還未過去,已隱然為下一次危機埋下伏線。

《大公報》

強制隔離未足恃 防疫急需再升級
英國專家估計,在最惡劣的情況下,疫情可能導致英國五十萬人死亡。這是一個極為可怕的前景,迫使英國政府放棄當初的“佛系”態度,加強防疫措施。另一邊廂,意大利經過封國初期的混亂後,意大利人終於冷靜下來,開始安靜地“宅”在家中。
香港要避免采取極端措施,就必須未雨綢繆,走多幾步。但防疫不能單靠政府,全社會的配合尤為重要。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既要防疫又希望享有正常生活,並不現實。市民是時候交出一部分自由權利,譬如減少人群密集,保持社交距離。每逢周末就“搞搞震”的反對派,更要放下政治區分,同舟共濟。

《文匯報》

中方反制美國正當合法 在港行使外交事權合憲
尊重新聞自由是普世價值,各國政府都應重視、維護新聞機構正當的採訪權利,中國和美國的新聞機構都應受到公平對待。美國政府無理打壓中國媒體在先,妨礙中國媒體的採訪自由,搞霸權欺凌,本港反對派、記協、香港外國記者會(FCC)都視若無睹、默不作聲,但對於中方合情合理的反制,這些政棍和組織就群起發難,抹黑中方打壓新聞自由、破壞「一國兩制」,根本是顛倒因果是非,暴露出他們在尊重「新聞自由」上的雙重標準。如果這些政棍和組織真的關心、尊重新聞自由,首先就要反對美國打壓中國傳媒,要求美國正人先正己。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s fears of worsening outbreak loom, Hong Kong must be ready to act
While it is incumbent upon officials to minimise the infection risks arising from people’s movement upon entry,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rol hinges on the cooperation of those quarantined.
They must realise that their return has raised the risks and added to the burden of the health care and surveillance systems. Their compliance with requirements, such as staying home for 14 days and maintaining safe distance from family members, is pivotal to stamping out wider community in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