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2.10

《蘋果日報》

港人厭倦警暴 習近平看清了嗎?
對港人而言,早知不能把香港的未來再寄望於中共出明君、出包青天。但是,如果習近平不想重蹈中美貿易戰泥沼覆轍,重陷內政外交的泥沼,相信屢次百萬人的和平遊行、無私無畏的勇武抗爭、國際社會的廣泛聲援,是可以促使中共領導人做出明智的決定,認認真真回應港人的五大訴求,制止警暴,重啟政改,讓香港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框架下恢復安定、繼續繁榮。

《東方日報》

暴亂未平復 居者憂其屋
工廈重建「強拍」門檻雖然降低至八成業權,但最大障礙是地契上「工業用途」限制,即使統一業權,但重建後若依舊只能用作工業用途,無異枉費心機及資源。城規會近年曾經修訂及擴闊「工業用途」定義及「工業地帶」准許用途,但地政總署對「工業用途」定義十分狹窄,數十年來沒有與時並進更新,基本上是要求必須進行生產工序,所以創意產業及工業相關的培訓及研究都被視為違契,即使放寬亦是有期限。看來最需要活化的,應該是官員的腦袋。

《明報》

「和平」狀態脆弱易碎 把握時機理順民情
特區政府「止暴制亂」,不能一味靠「硬功」,軟的也要更軟。周日民陣遊行,參與人數雖然比 6、7月時為少,然而考慮到兩周前市民才剛剛以選票向政府表達不滿,仍有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堅持上街抗議,反映很多「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市民,並未因為民主派在區選大勝,覺得事件已經結束,反而希望繼續透過遊行,要求當局回應訴求。權力當局之前一直強調,不能向暴力屈服;現在社會局勢「相對緩和」,暴力有所收斂,政府應該把握現時氣氛,採取實際有效行動,諸如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回應民情化解民怨,鞏固刻下脆弱的和平。

《星島日報》

零售服務業瀕「雪崩」 救市首須平亂
不過,在公司紛紛減縮員工開支的境況下,打工仔轉工談何容易,勞工處上月收到的私人職位空缺八萬五千多個,比十月份減少近一成五,比去年同期更大跌逾三成。要公司開設新職位,首先須生意增加,但暴亂至今未止,示威活動「時間表」已排到明年初,商戶要維持基本營業額都很困難,遑論擴張,職位空缺只會續跌。

以失業重災區零售及相關服務行業來看,旅客和本地消費皆擔任重要角色,有的店鋪和食肆行業,佔六、七成的生意是來自內地和海外旅客,不可能單靠本地消費撐住。要做到旅客生意,就先要恢復社會穩定,令旅客重拾來港信心和興致,但以目前情況看來,實在難以樂觀。

《經濟日報》

抽到居屋如中獎 需求仍殷應加碼
政府要解決居屋嚴重供不應求問題,最王道的方法是拓地興建更多居屋,但在當前土地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拓地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政府短期可考慮續透過將私樓地皮改作興建居屋之用,讓工程可盡快開展。政府同時還可透過出售三年或四年的遠期樓花,讓市民感到上車有期。

《信報》

中國反制美國可打北韓牌
站在北韓角度,同樣受到美國封鎖的伊朗前車可鑑,這個盛產石油的國家居然由於被制裁得經濟拮据而有必要調高汽油價格五成,結果觸怒民眾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銀行被砸,油站被燒,激烈衝突造成數百甚至千人死亡。伊朗指控美國是反政府示威的幕後黑手,索取賠償一千三百億美元,華府的態度肯定是嗤之以鼻。亞洲小國北韓擺脫窘境之道,離不開利用核威懾力向美國討價還價。

《大公報》

“可恥的”大律師公會引火自焚
暴徒的膽子不斷被“養大”,暴力也在不斷升級,地區法院、高院、終院先後遭汽油彈攻擊,如此公然挑戰法治的罪行,正是姑息養奸的必然結果。大律師公會對此難辭其咎。正如有人指出,法院被“裝修”,大律師公會應該為“裝修費”埋單,這與大學需要自我承擔校園“裝修費”是同一個道理。

說大律師公會對暴力完全漠視,也許並不公道。事實是,公會多次譴責“警方暴力”,但對示威者暴力視而不見。即使到了今天,公會仍然只譴責針對法院的暴力,對商鋪及銀行遭破壞則繼續“可恥地保持沈默”。

《文匯報》

警民協力挫敗「三罷」 因勢利導嚴防恐暴
謊言在事實面前不堪一擊,特區政府需要把握目前的積極苗頭,以有力舉措撥亂反正。首先是對於泛暴派的謊言造謠,不能只有警方反駁,各政府部門都應該行動起來澄清真相、譴責抹黑;第二是要加強宣傳教育,講清楚暴力對香港的危害,引導盡可能多的市民回到和平理性表達意見的正確軌道;第三是要盡快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檢視社會動亂的原因,找出問題的根源,繼而採取措施因病施藥。檢討必須全面而深入,對於包括泛暴派和外部勢力在暴力運動中的角色和作用,都要立足事實深入調查。只有持續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凝聚反暴力、護法治的廣泛社會共識。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arrie Lam under pressure to come up with answers as Beijing visit looms
The government said it hoped to work with society to stop violence, rebuild social order and find a way out of deep-seated problems. The response so far still falls short of expectations. Having expressed outrage via the ballot box last month, many voted with their feet again on Sunday. A survey by the Hong Kong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e showed 82 per cent of people have no confidence in Lam. The pressure for her to come up with political solutions will only grow as her duty visit n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