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1.7

《蘋果日報》

習近平給林鄭的是「死亡之吻」
何況習近平及北京支持林鄭不是沒有條件的,他們在四中全會公報已表明要加強對香港的控制,要香港加強立法、執法維護國家安全,而負責執行的人正是林鄭月娥。換言之,她在內地接過北京領導人的「聖旨」後回港不是要努力紓解社會矛盾,而是以更高壓的手段逼港人屈服,把香港納入內地的國安體系。這樣下來,港人反抗的決心與能量只有越來越大,社會動盪持續,林鄭的特首之位勢將更岌岌可危。

《東方日報》

三權不盡責 止暴無了期
腥風血雨愁煞人。區議會選舉很快就會舉行,意味反對派奪權大戲即將進入戲肉,只要區議會失守,接着的立法會選舉和特首選委會選舉勢必一條龍直搗,最終實現造王大計,擺脫中央管治。昨日有建制派候選人在街頭遇襲,顯見香港已淪為危城,白色恐怖瀰漫,選舉沒有公平公正可言,但港府除了蒼白無力的譴責,再無其他作為。止暴制亂固然是三權共同的責任,但顯然不是三權的最大共識,中央的寄望會否落空,令人憂慮,令人惆悵。

《明報》

選舉暴力不能接受 區選不應輕言押後
回看刻下香港情况,反修例風暴持續5個月,社會氣氛緊繃,暴力事件不息,對選舉一定有所影響,論公平公正程度難如往常,然而若非迫不得已,不應輕言押後取消。個別政治暴力事件防不勝防,關鍵在於盡量維護「免於恐懼」的整體選舉氛圍,不會出現候選人紛紛擔心受襲、選民紛紛不敢投票的情况。現時距離區會選舉尚有3個多星期,除非有組織攻擊議員辦事處的暴力活動愈演愈烈、出現有系統襲擊某些候選人和助選團的情况,導致選舉公平公正受到嚴重影響,甚或發生大規模流血事件和恐怖主義活動,令選舉根本無法舉行,否則政府和各黨派仍應盡最大努力,盡量確保今次區選可以如期順利舉行。

《星島日報》

以選票向暴力說「不」
黑衣蒙面人的連串破壞行動,不但打擊建制派的選舉工程,還令一些「和理非」泛民政客都對暴力行為噤聲,導致今次競選活動罩上「黑色恐怖」的陰霾,令本港選舉的文明民主傳統倒退。激進示威者振振有詞要爭取民主,卻不惜把民主的基本價值和要求拋在一邊,欲把今次選舉搞垮,這不是很諷刺、很矛盾嗎?

《經濟日報》

人幣短期勢強 中期還看兩大因素
更重要是中國經濟放緩,第三季GDP增長僅6%,創27年新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中國明年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5.8%,反映經濟下行壓力非常大,加上債務問題,內地貨幣政策有需要進一步傾向寬鬆,再降準等恐難以避免,甚至可能變相減息,在在都將令人幣貶壓難消。

《信報》

管治精英脫離群眾 全球上演怒火街頭
香港勝在財政儲備豐厚,政府於非常時期開庫濟民責無旁貸;條件遠遜本港的經濟體遇上社會動盪民憤難平,「派糖」維穩的代價極可能是財政赤字飛升,債務負擔百上加斤不在話下,更有可能威脅金融安全,掀起經濟風暴;而且,經濟措施是解決不了政治問題。常言道,解鈴還須繫鈴人,但願一切就如財爺所言,政府努力透過對話修補社會分歧,再過一段時間便能重回正軌恢復穩定,還望管治團隊講得出做得到。

《大公報》

止暴制亂是行政立法司法的共同責任
修例風波衍生的黑色暴力已持續五個月,不知伊於胡底,背後原因值得深思。雖然暴徒數量明顯減少,但無可否認的是,整體局勢依然嚴峻複雜,暴力違法活動未能得到完全遏制,在某些時間、某些地區,暴力變本加厲。昨日有建制派議員在街頭拉票時被人蓄意用利刀襲擊,不排除類似情況還將發生。

《文匯報》

刀襲何君堯是謀殺 選舉暴力必須遏止
修例風波發生以來,縱暴派、黑衣魔打着爭取民主、自由的幌子,實質卻用極端暴力反民主、反自由。黑衣魔對不同政見人士輕則起底欺凌,重則以暴力施加私刑,將不同政見人士打得頭破血流。暴力歪風持續升溫擴散,就是要造成「有我講、無你講」的民主霸權,壓制、消滅任何不同意見。隨着區議會選舉臨近,這股黑色暴力風氣開始嚴重威脅選舉,除了何君堯之外,上百個建制派議員辦事處遭不同程度的破壞,建制派候選人、義工被暴徒滋擾襲擊,不少商戶因張貼建制派候選人的海報而遭恐嚇,商戶惟有除下海報以求自保。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ressure on Carrie Lam to end unrest after talks with Beijing leaders
How the episode unfolds shall be a matter of concern to China and the world. Beijing cannot be expected to indefinitely stand by someone who cannot defuse a crisis of their own making.

Regrettably, Lam has yet to come up with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end the violence, and the clock is ticking down to her duty visit next month. Now that Beijing has entrusted Lam with the task of getting Hong Kong moving again, she must de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