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專欄

協調機構過濫

【北京觀察/李春】北京舉辦APEC,天變藍了,路變通了。雖然北京人都在嘲弄這通奇變,但「上面」一定歡喜,還會嘉獎辦這事者。而辦好這事的,有那麼一個叫小組的臨時協調機構,會開完了,這小組也散了。

但北京和中國都有很多事,要成立臨時性協調機構來辦,大多數事不像開一次類似APEC的「盛會」,完了就散攤,而是會持續走下去。所以有很多「領導小組」、「辦公室」、「指揮部」等等。

北京市編制辦公室最近下發了一個通知,說是要精簡北京市的議事領導機構和臨時機構,開出名單中,有十八個撤銷、八個改為部門聯席會議、五個合併調整。

不了解中國政治體制的人,會覺得很奇怪,外國一個政府的事,中國已經有政府和執政黨兩大攤子辦了,為什麼辦某件事,還就得設立一個臨時機構呢。

中共建立臨時和協調性的機構,已經成了習慣,其原意大概是為解決單一機構難以解決的突發性事和臨時性任務。但是,伴隨著官僚機構的膨脹,協調機構過濫、臨時小組成堆問題的現象,如河南有「饅頭辦饅頭辦」、某個省有「西瓜辦」、陝西某市曾有「推廣足療保健工作領導小組」等等。那絕不是玩笑。

以北京為例,已經夠嚴肅的了,但這次被撤銷的機構,有「北京市汽車工業領導小組」、「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北京市支付環境建設與發展協調小組」之類,就好生令人奇怪。

一個地方官身兼十幾個小組長、一個臨時辦公室只是空殼,也不是玩笑,所以應該重手裁撤。北京裁得好,但很不夠,因為北京這類機構原有一百四十九個,現在下了重手,還剩著一百一十八個之多,所以還得更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