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p欄生活文藝欄觀影感言觀點

【冷門佳片】《拉康比路西安》:亂世中的抉擇

片名:拉康比路西安(Lacombe, Lucien)
導演:路易馬盧(Louis Malle)
國家:法國
年份:1974
豆瓣評分:8.3
IMDb評分:7.8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第地區登陸,成功開闢歐洲第二戰場,使得已經佔領法國全境的納粹德國陷於腹背受敵的境地。此時,法國西南部鄉村的男孩路西安拉康比想要加入法國抵抗運動,卻因為過於年輕被當地聯絡員拒絕。陰差陽錯之下,他闖進法蘭西保安隊(Milice française,傀儡政權「維希法國」的準軍事組織)指揮部,不經意地透露了聯絡員的名字,隨後被該組織任用,與蓋世太保一同清剿猶太人和游擊隊。

然而,路西安偏偏愛上了猶太裁縫阿爾貝荷恩的女兒弗蘭絲(France)。他在父女二人面前,多次先姓後名、如同向長官報告一般介紹自己——「拉康比路西安」(這正是片名的由來),並以一種笨拙生硬且令人尷尬的方式試圖獲得對方的好感。與此同時,他似乎對荷恩一家面臨的危險無動於衷,依舊在外執行著遭人唾罵的任務。荷恩先生最終被送上開往集中營的火車,而路西安則因槍殺德國警察,帶著弗蘭絲和她的祖母亡命天涯。

法國導演路易·馬盧與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本片劇本由路易馬盧與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共同編寫,馬盧放棄了早期作品《通往死刑台的電梯》、《移情記》中的精緻與優雅,也不再用內心獨白和孤苦愁緒作為推進敘事的動能,而是站在旁觀者角度,懸擱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斷,以冷峻筆調呈現罪惡之平凡,穿越過去的夢魘,剖析「通敵法奸」(collaborateur)這一法蘭西民族的歷史創痛。

德佔時期宣傳招貼畫與反猶報章《我無處不在》(可見「猶太人」、「猶太問題」、「猶太人與德國」等字樣)。

影片在細節處盡力還原佔領時期法國社會的面貌。路西安的同僚閱讀立場親納粹的報紙《我無處不在》(Je suis partout),上面刊載的全是鼓吹反猶的文章。宣傳招貼畫上則是被挪用的貝當元帥(Philippe Pétain,一戰中法國的民族英雄、二戰淪陷期傀儡政府的元首)的形象,配以詰問式的標語「Êtes-vous plus français que lui?」(你是否比他更「法國」?),強迫法國人在「維希法國」與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領導的「自由法國」之間選擇前者。Django Reinhardt的爵士樂與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貫穿全片,無不渲染出在世代生活的土地上被放逐的末日鄉愁。

從左到右:皮耶·伯列茲、歐荷爾·克萊芒、路易·馬盧。

身處亂世中的路西安,雖然經歷與納粹宣傳片《機敏的希特勒青年》(Hitlerjunge Quex)中的男孩相類似,但整個人生悲劇皆源自於其性格與行事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打鳥、獵兔、徒手砍斷雞頸的暴戾與愛撫死馬的優柔,外表的漠然與內心對認同的渴求,恃強凌弱與怯懦無為。如此種種導致他誤判局勢,站在了行將落敗的一方。飾演路西安的皮耶伯列茲(Pierre Blaise)是一名非職業演員,他在被路易馬盧發掘之前只是個普通的伐木工,卻依其本色完整地塑造出鄉間少年桀驁不馴的形象。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維希法國隨之覆滅。1944年10月12日,路西安拉康比被逮捕,他在抵抗運動的軍事法庭上受審,隨後被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拉康比路西安》的這個結局似乎成為了皮耶伯列茲與他所扮演的角色之間的悲劇性聯結,死亡順藤摸瓜入侵了現實,陰翳過早地吞噬了他鮮活的生命:影片上映的一年,皮耶伯列茲車禍身亡,年僅二十歲。

延伸閱讀:

【冷門佳片】《土地與自由》:理想的破滅

【冷門佳片】《侍》:近代史進程中的弒父悲劇

【冷門佳片】《福地》:資本積累的血淚史

【冷門佳片】《乞丐》:屬下階層的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