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

【人物特寫】林秋霞:失敗也是成功

︳記者、攝影:陶潔蕙   ︳

林秋霞是一間教育機構的創辦人及課程總監,以及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的創新課程及活動發展主任。她屬於人生勝利組的一員,成績總是位居第一、二名,在學時期取過無數奬學金,更以一級榮譽成績於中大新聞系畢業。然而,成功背後的她擁有為人不知的一面,那就是怕輸、怕失敗,不敢挑戰。後來,她為了讓學生不會變成這樣的自己,選擇推行失敗教育,向學生提倡挑戰的美好,指出失敗並不可怕。

林秋霞的童年充滿快樂,喜歡周圍玩,但在升上中一經歷被同學羞辱一事後,領略到成績的重要性,變得更專注於讀書。那是中一完成第一次統測後,有位男同學問林秋霞成績如何,她回答:「同你差不多啦。」之後男同學用不屑的語氣回應:「同我差不多?」暗指林秋霞的成績肯定比他差,她當刻感到被羞辱,並意識到自己要努力讀書,不要讓別人看不起自己。之後林秋霞的成績有顯著的進步,更在大考後被老師當面向全班宣佈她拿了中文全級第一,她指當時班上同學顯然全是沒想到她是中文全級第一,同學聽到後連拍掌都慢了半拍。

林秋霞在班上一向是「透明人」,但後來不少同學會因爲她成績好的原因而邀請她一起做小組功課。所以她漸漸建立了一個信念:如果自己成績好就可以令同學看得起自己,也可以得到老師的欣賞,老師亦會因此而以她為傲。於是她決心要繼續發奮讀書,她的考試成績由中四開始一直維持第一名至第二名之內。在A-level考試中,她以3A1B的成績考入中大新聞系,最後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

成功背後是怕輸

從表面看,其他人會覺得林秋霞是一位很成功的學生,但是她表示自己後來逐漸不享受讀書的過程。她小學時很熱愛中文,所以會用心學習中文,但中學的時候她是為了別人的期望而用心讀書。因為她一向考的名次都是第一名或是第二名,所以如果她失手就會令別人對她感到失望。她的讀書生活其實不算很快樂,因為大部分同學和朋友跟她一起玩都是建基於她的學術表現好。林秋霞自言她其實是一個很怕輸的人,害怕失敗,不敢挑戰。她擔心人們會因為自己的一次失敗而推翻自己以往所有的成功。

在一次辯論比賽中,她的隊伍進入了決賽,但擔任主辯的她認為勝算低,所以以學業繁忙為由退出比賽。隊員跟她說:「你不是溫書,而是怕輸。」在大學選科時,她對一科難以取得優異成績的選修科感興趣,而這科取A的機會很微,她擔心會因此令她的GPA下降,最終沒有選擇修讀。

林秋霞提及她最感違憾的事,是她拋棄了畫畫興趣。中學時,畫畫老師指她在繪畫方面很有天賦,但她認為畫畫未能展現自身價值,最終放棄學習畫畫,繼績專注學業。她為了達到別人的期望而放棄了很多想做的事,令自己在後來的日子感到違憾。

學生改變林秋霞的想法

林秋霞畢業後在band 2中學教書,她所教的班是全級最弱的F班,大部分同學都是新移民學生,有些學生有讀寫障礙和專注力不足的問題,他們都不擅長於學習。她說她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她的學生成績不比她好,但卻比她開心。她的學生無論嬴輸都會參加不少課外活動,敢於挑戰。

有一次考試前夕,林秋霞見到一名她任教的學生在操場打籃球,她叫學生回班房溫習,學生不情願並向她說:「Miss,你不明白我,我根本不是讀書的材料,我真的喜歡打籃球。」這時林秋霞反問自己到底有沒有用錯方法去愛她的學生,是否不應阻止學生追求自己的興趣。這時她有了想法,她不想學生變成以前的自己,只顧著讀書,她很羨慕自己的學生懂得堅持及不放棄自己的興趣。她認同社會需要人才,但人才不應以學術的標準所規限,不應否定學生在學術以外的成就。她想幫助學生發掘學術以外的潛力,因此她決定辭去教席,選擇突破自己,挑戰創業,在2015年9月創立教育機構「Why Not Youth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希望開拓教育的可能性。

從事失敗教育 

林秋霞人生第一次挫折發生在創業期間,她在創業時需要申請一些資助計劃,但最終申請被拒絕。由於她事前為了申請做了不少準備工作,她以為志在必得,因此當她知道計劃申請失敗後,她感到十分失望。這次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失敗,她所受到的沖擊十分大,因為她一直認為她的世界沒有逆境,只有順境,她為此陷入了3個月的人生低谷。在3個月當中,她沒有進修、沒有想自己的下一步要怎樣做,只在看韓劇來逃避現實世界,希望忘記在現實世界受到的挫折。

隨後有朋友帶她去台灣交流團去觀察台灣老師的教學方式,她見到當地老師在艱難的環境下仍盡心教學,對學生不離不棄,這時她對自己在一次失敗後自暴自棄的行為感到慚愧,她熱涙盈眶並決心回港後要振作起來。回港後,她對自己進行檢討及留意到自己的抗壓能力十分弱,在逆境時不懂轉化自己的情緒,會用自己的一次失敗全盤否定所有自己的價值。這時她想到,自己學術成績好都會面對以上問題,那成績較差的學生會否有更大的問題,更何況社會把他們標籤為失敗者,他們的情緒問題會否更嚴重?

林秋霞認為,不少學生在自己花樣年華的時候選擇輕生,原因與學業有關之外,也與學校只著重學術而欠缺教導解難能力有關,使他們在面對逆境和情緒壓力時,不懂得控制自己。於是,她開始與學校和辦學團體合作,做失敗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工作,並借電影元素協助學生探討個人價值,幫他們建構正確的價值觀,令他們有勇氣面對失敗。

林秋霞透過在學校開設「創業夢工場」工作坊,讓學生模擬挑戰創業,讓學生明白挑戰的美好。她喜歡一句說話:「你要走上頂峰,必定要先攀上高峰,而攀上高峰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而是因為在挑戰攀上高峰的沿途上,我們可以見到很多美麗的風光。」但是如果因為怕輸而停留於安舒區,不敢跳出來,則會錯過不少沿途風光,她衷心想學生明白挑戰的美好。

不再怕輸

林秋霞正在開始進行新的計劃,想在教育界推動新的風氣。她的計劃是關於把生命教育滲透到不同科目中,使學生在學習學中同時得到生命教育。她指學術成績與生命教育沒有存在矛盾,教育是可以注入生命力,發掘學生潛能。不少人得知她的計劃後就向她潑冷水,指香港注重學業成績的教育環境不適合實行。

林秋霞明白這個計劃去到最後可能會失敗,但她依然想試試。她說換著是以前的自己,一定不會試,因為會介意失敗和別人的目光。現在的她,不會單單看結果去判定自己是成功還是失敗,而是會由過程去定義成功和失敗。

她說:「只要在過程中有努力邁進,有得著,沒有放棄,就算結果是失敗都已經可以視自己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