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我愛六十年代

日日陪伴你的《歡樂今宵》

ed0710b圖片來源:互聯網

【我愛60年代 / 黎文卓】「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吓。食過晚飯,要休息返一陣。大家暢聚,無綫有好節目,歡歡樂樂,笑笑談談,我哋齊齊陪伴你。」
這首簡潔平實、輕鬆歡愉的「歌」,自1967年年底開始,就一直在每個晚上陪伴着香港人好幾十年──這首歌就是「歡樂今宵」開場曲。
在60年代生活過的香港人,相信無人沒看過歡樂今宵。歡樂今宵第一次播出,在1967年11月20日,即無綫電視開台啟播的第二天晚上。在往後很長一段日子,歡樂今宵成為無綫電視皇牌節目,甚至是一個「精神象徵」。
其實,香港早於1953年便出現電視台,比中央電視台還要早一年,那就是今日亞洲電視前身「麗的電視」。不過,麗的電視是收費的,在大部份民眾生活質素仍低、僅夠兩餐糊口的五、六十年代,「電視」只是富貴人家玩物。直到67年,無綫的免費模式才讓「電視」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只要花兩三百元,掛一條天線,就可以收看到新聞、電影、音樂、遊戲。電視這個神奇公仔箱,成為低下層市民最便宜的大眾娛樂。
大概無綫電視的管理層也清楚了解,未來最忠實堅定的觀眾,必定是這群對電視充滿好奇、盡情投入的普羅大眾,故必須提供一個完完全全屬於他們的節目,以他們的視角、語言、口味,與他們共同呼吸,節目的歌星藝員要好像家庭的成員,天天陪伴着,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

笑是節目的核心價值

_14ZX004_蔡和平(左)、李小龍(右)。圖片來源:互聯網

有趣的是,歡樂今宵並非香港原創,而是以澳洲墨爾本一個綜合節目(In Melbourne Tonight)作為藍本。歡樂今宵的英文名,也保留其中「Tonight」這詞──「Enjoy Yourself  Tonight」,簡稱的「EYT」為歡樂今宵另一個常用稱號。
創製歡樂今宵的第一任監製亦非香港人,而是來自新加坡的華人「蔡和平」,這位被稱為「歡樂今宵之父」的製作人,67年的時候,剛剛20出頭。
雖然蔡和平並非土生土長香港人,但他聰明地在歡樂今宵裡滲進許多香港低下層市民喜愛的元素,摒棄了麗的電視那份洋化保守、高不可攀的英式貴族格調。他找來粵劇丑生天王梁醒波、電影開心果沈殿霞、諧星鄭君綿、說半鹹半淡廣東話的歌星奚秀蘭等,以一隊騎呢搞笑、又各具才藝的反斗奇兵作為節目主持,一下子就把數以百萬計的普羅觀眾迷住了。

20111104_f09243706361f060ebfeKFizW8uJE3ae

歡樂今宵第一代幕前班底,(前排左起)陳齊頌,梁醒波、沈殿霞;(後排左起)潘迪華、鄭君綿、森森、杜平、奚秀蘭。圖片來源:互聯網

歡樂今宵的節目有歌、有舞、有遊戲、有趣劇,而且是幾分鐘一個環節,完全符合節奏快速的香港人。當中趣劇更是歡樂今宵煞食皇牌,由於節目是現場直播,常有意想不到的蝦碌爆肚鏡頭,令觀眾開懷大笑。
「笑」,大概是歡樂今宵的核心價值。那個年代,大部份香港人的工作十分艱辛,勞動力強,環境設備差劣。工作疲累一天後,能夠讓他們發出一陣歡愉笑聲,已是最好的一道甜品,甜品過後,開開心心,帶着微笑上床入睡,展望着充滿希望的另一天。

政府也使用的宣傳平台

歡樂今宵成功創造了許多深入民心的趣劇和經典搞笑人物,如沈殿霞的上海婆、譚炳文的大鄉里、李添勝的掃街茂、余子明和夏雨的大眼雞與單吊西、盧海鵬和林建明的蝦仔嗲哋與大白鯊等。他們在趣劇中的一個動作,一句對白,都成為第二天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話題,影響力十分驚人。正由於歡樂今宵有着驚人的社會影響力,政府或團體許多大型推廣宣傳活動,也喜歡借用歡樂今宵這個平台,例如海底隧道通車、保良局籌款、清潔香港、撲滅罪行、反吸毒等,讓藝人透過歌舞趣劇,以軟性手法傳遞正面健康訊息。

55522222222圖片來源:互聯網
最令歡樂今宵自豪的一件事,發生在1979年,這一年,歡樂今宵第一次深入大陸,在廣州舉行了一台名為「羊城賀歲萬家歡」的現場直播節目。這台節目,是中國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後第一次有香港藝人踏足內地表演的晚會,且為全國直播,讓全中國同胞第一次看到資本主義下的明星是怎樣的一種形態面貌。這台演出震撼了許多國內同胞,為日後中港兩地影視文化交流打開了一扇大門,極具歷史意義。
正如歡樂今宵開場曲的歌詞所描述,60年代的歡樂今宵是許多家庭生活作息的時間表,放工回家,吃過飯,洗完碗,一家人排排坐看歡樂今宵,歡樂今宵結束,也就是熄燈上床睡覺的時間。每次歡樂今宵完場,全體藝員會齊齊合唱一首晚安歌,向觀眾道晚安:歡樂今宵再會,各位觀眾晚安。

全球最長壽的綜藝節目

早期歡樂今宵,基本上是一個電視節目的超級市場,趣劇、音樂、遊戲固然是必備台柱,後來陸續添加不少種類,如迷離短劇「幻海奇情」、時事節目「眼中釘」、歷史連續劇「鍾無艷」、處境短劇「季節」,還經常舉辦歌唱比賽、跳舞比賽、技能比賽,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各適其適,老幼咸宜。
不過,世事萬物總是向前發展,隨着社會形態、生活習慣改變,觀眾要求和欣賞水平愈來愈高,需要種類更具針對性和更高質素節目,電視開始從包羅萬有的超級市場,分拆出不同的精品專門店。漸漸,歡樂今宵開始呈現老態,顯得不太適應時代步伐,雖然其間作出過多次救亡和改革,始終無法敵過時代滾動巨輪,1994年10月7日,當播完6613次後,歡樂今宵正式宣佈停播,而「6613」這個集數,令歡樂今宵光榮列入世界紀錄,成為全球最長壽的電視綜藝節目。
在創造這個紀錄的過程中,歡樂今宵不斷培育無數娛樂影視界台前幕後的傑出精英。在六、七十年代,若果未曾上過歡樂今宵演出,根本就稱不上是紅人紅星,所有新人都盡可能爭取機會在歡樂今宵中亮相曝光,增加知名度,就如娛樂圈人夢寐以求的成名聖地。
有段日子,能在歡樂今宵當主持,就是電視界阿哥阿姐的地位象徵,像何守信、汪明荃、鄭裕玲、沈殿霞、黃霑、陳百祥、吳君如、鄭丹瑞都曾是歡樂今宵金牌司儀。

從黃金歲月到風光不再
20090819164010f51e1圖片來源:互聯網
無綫第一個台址,是廣播道77號,面積並不大,總共只有三個廠房;最大一號廠也只有兩三千平方呎,僅能容納百多個觀眾,歡樂今宵每晚就在這裡直播,在一號廠與化妝室之間,有一條不足30呎的窄巷,所有準備入廠演出的藝人都會在這條窄巷準備,對稿的對稿,養神的養神,穿梭往來,緊張熱鬧。有人替這條窄巷起了一個響噹噹雅號:「歡樂今宵木人巷」─意思是,誰要在娛樂圈闖出個名堂來,就必須要先闖一闖這條「木人巷」。
台前不用多說了,曾在這條木人巷拼搏過的幕後,有不少仍然是今天娛樂圈的中流砥柱,如劉天賜、王晶、陳家瑛、吳雨、余詠珊、何麗全、劉定堅、邵麗瓊、彭濟材、金廣城、盧永強、丘亞葵、蕭潮順、曾智華、莊澄等,當然,還算上我一個吧。
對許多人而言,「歡樂今宵」只是一個多姿多彩的電視節目,但於我來說,則是人生長卷中最重要的一個章節。記得60年代尾的一個晚上,我在親戚家中的12吋黑白電視機裡,第一次收看歡樂今宵,波叔的諧趣、肥肥的笑聲,馬上把我震懾了,驚訝世間上會有這麼有趣過癮的玩意。打從那天開始,「總有一天我也會是歡樂今宵一份子」這個心願,便牢牢植根於心坎裡。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歡樂今宵公開聘請趣事撰稿人,我膽粗粗寫信應徵,並交上了一個名為《阿茂正傳》的趣劇劇本。

4766171圖片來源:互聯網
到今天為止,我也不太清楚我怎能從數百個應徵者中脫穎而出,加入了歡樂今宵這個大家庭,也許只能用一個最老套的解釋:皇天不負有心人。
皇天不負,我也很珍惜這份天賜,努力拼搏,亦算不負歡樂今宵這個輝煌名號,在歡樂今宵,我的職責是編寫笑話,每天要度五個笑話,每周寫一個趣劇,日日如是,這樣寫笑話趣劇的日子足足過了七年;後來從創作轉職到製作,監製了無數節目,到了我離開歡樂今宵時,已是綜藝科的製作經理,一個不大不小的頭目了。
六、七十年代,是歡樂今宵的黃金歲月,錦上添花的人自然絡繹不絕,但到90年代,歡樂今宵風光不再,那時有兩派人,一派是支持繼續辦下去的「保歡派」,另一派是提出取締的「殺歡派」。我是義無反悔的前者,爭取保留「歡樂今宵」這面金漆招牌,可惜未竟全功,在1994年10月7日的晚上,錄影廳奏起最後一次「晚安歌」。這晚別離,若有所失,而我也開始萌起離開TVB 之意。半年之後,我跳槽到有線電視,展開了人生另一頁。
到了有線不久,上頭要我製作一個港產成人綜合節目,我提議節目名稱叫「歡樂性今宵」。有人認為是對「歡樂今宵」的不敬,但我的想法剛好相反,對於我這個身上流着「歡樂今宵」血的電視人,用這種黑色幽默方式延續歡樂今宵的血脈,是向這個令香港人歡樂了幾個年代的偉大電視節目致敬。

《我愛60年代》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