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9.11

《蘋果日報》

以言入罪 何患無辭
當然,中共黨內也有反對以言入罪的有識之士。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長子胡德平在1980年代曾撰文〈論言論自由〉,提出言論不能入罪的三個理由:一是只有當權者才有可能對別人的言論判罪,有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當權者不會對贊同、表揚的言論問罪,助長官場阿諛奉承;三是懲罰言論的標準從來不是用來鑑別是非,而是用來區分敵我,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看看林鄭政府在審查教科書、整肅傳媒、顛倒7.21恐襲黑白等做到加零一的表現,豈能不令人重讀此文時感慨萬千?

《東方日報》

股價異動涉造市 但見證監不作聲
由傳媒到業界再到警方,皆嗅出壹傳媒股價的不尋常和涉嫌違法的味道,偏偏只有負責監管市場運作的證監會和港交所恍如老僧入定,無動於衷,連有否展開調查都諱莫如深,可謂咄咄怪事。監管職能形同虛設,壹傳媒則繼續大演財技,香港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監管部門連最起碼的維護公平廉潔的投資環境都做不到,叫人情何以堪!

《明報》

大流行半載前路茫茫 世局變化看抗疫能力
內地疫情爆發初期,武漢當局應對明顯出了問題,惟中國很快建立起一套強而有力的控疫系統。放眼全球,中國似乎亦是最有能力實現「可持續復常」的國家,毋須將希望全押在疫苗之上。國際關係複雜,影響因素眾多,當中既有主觀政策選擇,亦有客觀條件因素。中美鬥爭激烈,特朗普抗疫不力諉過於人,指控北京隱瞞疫情,又設法拉攏盟友對付中國;與此同時,中國有效控制疫情,各國為求經濟復常,出於利益考慮,又很難放棄與華合作。這兩股力量如何拉扯,將影響後疫情時代的國際格局。全球進入冷戰結束後最不明朗的時期,結局無人能料,唯有盡力做好眼前事,提升疫情控制能力,在世界新格局爭取有利之地。

《信報》

全民檢測反應冷淡 汲取教訓防再爆發
旅遊氣泡能否成事,目前是一大懸念,最低限度澳洲外交部已表明現階段不考慮香港。觀乎外國經驗,即使協議通關,一旦疫情反彈,氣泡隨時破滅。因此,政府最應該做的事情始終是防止另一波疫情爆發。根據專家估計,踏入秋冬季節將再面臨極大風險,病毒來襲說不定更加猛烈。從這個角度思考,這次全民檢測計劃儘管未如理想,卻可視作汲取教訓的機會,正如徐德義所言,是一次演習。萬一不幸地真的出現第四波疫情,大規模檢測必須機動性及時推出,以免貽誤戎機。

《大公報》

揪出操縱壹傳媒股價的幕後黑手
事非尋常必藏奸,壹傳媒股價異動啟人反思。無論一四年“佔中”,還是去年“黑暴”,都涉及大量黑金,這些錢如何運作仍然是雲遮霧罩,有待深挖真相。還有,政客近年時興“眾籌”,莫說涉國安法被捕的周庭所操控的“我要攬炒”眾籌,有如“豬籠入水”,甚至名不見經傳者都可以輕易籌到錢。因參與黑暴首次被定罪的一名小學老師,不足一日就籌足五十萬元,而錢財來得如此容易,實質上起了鼓動年輕人加入黑暴行動的作用。香港要徹底肅清黑暴攬炒,首先就要斬斷黑金供應鏈。

《文匯報》

徹查妖股異動 維護市場秩序
黎智英是反中亂港勢力的「幕後金主」,這是公開的秘密。壹傳媒股價超乎尋常的異動,是普通的造市謀利金融案,還是牽涉不可告人的政經圖謀,會否危及國家安全、損害本港法治穩定,有不少迷團未解,公眾對此高度關注。警方、證監會必須一查到底,將幕後黑手繩之以法,鏟除損害本港金融市場、社會穩定的潛在隱患。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Respect legal rights of 12 trying to flee Hong Ko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wo legal systems have always been a concern to those running into trouble on the mainland. Coming after the unrest fuelled by the now-withdrawn extradition bill, under which fugitives could be tried across the border, the case has attracted even more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