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編輯推介觀點

【教學隨筆】新聞數字該如何表示?(宋淑慧)

今早看到一段巨星萬人迷碧咸的花邊新聞好搶眼……

其中提到英國有報章爆碧咸兩公婆去年底向銀行貸款約9,600萬港元買樓!借錢買入在邁阿密價值約1.738億港元閣樓豪宅!

乍看以為用了1,738億港元買一間penthouse

廿幾億美金……不可能,肯定記者譯錯了……

於是網上去找英國報章相關資料:

太陽報「And The Sun has now revealed the couple’s latest purchase is a £20million apartment in the “most luxurious” Miami skyscraper in the area, complete with its own helipad, pool and gym. 」

碧咸兩公婆花兩千萬英鎊購此閣樓豪宅,用今天兌換率計是192432483.98港元

近兩億,不是千億,還在思考誰錯了?

小心求證,原來是看錯了標點符號9,600萬是用了逗號;1.738億港元是用了西式句點,錯的原來是自己……卻引起自己興趣:今時今日,新聞界如何表達數字?

過往在報館經過多部門開會後有訂出使用數字、譯名等指引,避免數字混用現象,如:同版面上既有用中文或阿拉伯數字作表達。那麼,現在媒體又有何指示?隨即請教在媒體工作的同學,以分享更時新性的資訊。

東周刊裴浩輝:東周刊要用中文寫法,九千六百萬港元 / 一億七千三百八十萬港元。

平時報紙大多用數字形式表達,多數用億/萬作單位。

蘋果日報周家誠:全都是用阿拉伯數字,小數點後都係後2個位至3個位。

媒體的報導又如何?網上查找:

多國籌募經費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至今已籌74億歐元 (TVB)

有投資銀行降低全年經濟預測,高盛預計,社交限制和關閉部分場所等措施,會繼續拖累今季經濟,將全年經濟預測由收縮百分之1.9,降低至百分之5.2。

首季GDP-8.9% 暴疫攬炒香港 經濟史上最傷 (東方日報)

本港經濟各主要組成部分方面,除政府消費開支於上季錄得升幅外,其餘均告下跌。其中,私人消費開支按年跌百分之十點二;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即投資開支)亦按年跌百分之十三點九……

首季GDP挫8.9% 陳茂波:港經濟深度衰退 (星島日報)

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今年首季的GDP數字,按年收縮百分之八點九,按季就跌百分之五點三…… 政府先後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問到會否加推第三輪措施,陳表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投放逾一千六百億元,預算案的紓緩措施就花一千二百億元,合共支出近兩千九百億。

首季GDP跌8.9%歷來最差 陳茂波:經濟深度衰退 私人消費一定要穩住 (明報)

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受新冠病毒疫情衝擊,本港經濟活動陷入停頓,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跌8.9%,差過市場預期的下跌6.5%,按季亦跌5.3%。

從以上新聞可見,媒體標題幾乎多用阿拉伯數字,因為簡單、直接、省位、快速吸收,而使用中國數目字報導仍出現在內文,這其中相信和中文報章版面有橫直排的安排,直排用數目字很奇怪吧?而財經新聞的數字表達則幾乎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而香港財經版面已鮮有直排了!

那麼,新聞報導是否可全數用阿拉伯數字?非也!有些情形不宜使用吧?例子:中華文化追溯上下五千年、夫妻二人、考試得了第一名、三年又三年、白髮三千丈…… 而鄰近出現兩位數字並列運用,表示大概數目,如十八九歲、三四個男孩等,不用阿拉伯數字而要用中文漢字寫法。又如:五四運動、三八婦女節、二萬五千里長征等定型詞、慣用語、縮略語,也應當用中文字。

靈活變通通常是新聞界的基本要求,但試想想一些報紙在同一天、同一版甚至是同一篇文章中,或使用阿拉伯數字,或使用中文字,用法欠統一,太隨意,肯定令讀者莫名其妙!

正如BBC文章「數字的使用」指出,統一數字的寫法,除可保證一篇文章的風格一致外,也可以避免同一個目錄(Index)上出現樣式矛盾的問題。

所以,相同的體裁,相同的語言環境,應做到「相對統一」。

仁大同學寫新聞也有用字指引,而媒體如BBC,甚至內地新聞出版物對於數字的使用也有嚴格的規範。大家可上網學習參考:

數字的使用
https://www.bbc.co.uk/academy/zh-hant/articles/art20130702112134165

宋淑慧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