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5.6

《蘋果日報》

林鄭何以「力保經濟」?
眾所周知,香港乃開放型的經濟體,力保經濟靠的從來不是甚麼逆周期、政府投資和開支,而是香港人自己。事實上按陳茂波的派錢效率,逆周期投資開支未到位,不難已蘇州過後,再無周期可逆矣。香港人解困本事的Exhibit A:政府支援本地口罩生產計劃還來不及啟動,通街通巷已盡是口罩;不僅足以自給,尚有餘力接濟海外親友。於此可見,衙門只須不橫加干預阻撓,香港人自會充份發揮港英始創的自由港優勢力保經濟,毋須甚麼逆周期措施方能扭轉局面。林鄭不添煩添亂已多多拜託了。

《東方日報》

正邪誓不兩立 抗暴支持執法
鄧炳強行得正企得正,不怕中傷,無懼惡勢力,自從有傳媒老闆被捕後,針對警隊的行為變本加厲,希望嚇怕警方不敢執法,但警隊上下不會畏縮。鄧不擔心自身安全,反而對社會治安憂慮。香港去年有五萬九千多宗罪案,較前年增加了約百分之九,為○七年以來首次回升,其實去年上半年整體罪案數字,本來較前年同期下跌,但跌幅卻被反修例風波衍生的罪案「抵銷」。自從示威暴潮在去年六月中爆發,直至今年四月,總共逾八千人被捕,當中有三千二百多人報稱為學生,約佔總數四成,其中大專生和中學生的比例約是六比四。他指出,自去年十二月開始,中學生按月的被捕人數已超越大專生,情況令人擔憂,並表示「青少年被捕者都係受害人」,主要是受到虛假的資訊煽動,而形成對政府和警隊的仇恨,惟背後的人則享受「政治紅利」。

《明報》

可重用口罩助持久戰 全民派發安排須穩妥
除了放寬社區防疫措施,政府亦宣布向全港市民免費派發可重用口罩,另外每戶也獲派一包10個用完即棄口罩。當下本港疫情趨緩,港府若能更早派發口罩當然最好,可是理想還理想,現實歸現實。爆疫初期全球口罩短缺,亞洲各地爭相搶購,香港沒有大型生產線,既要四出張羅,又要優先照顧醫護需要,當時確無本錢全民派口罩。疫情初期,新加坡、澳門及台灣等地均有派口罩,惟不可忘記的是台灣向有生產線,澳門人口則不及香港一成。當時台星處理口罩問題,本質其實是供應緊缺下的配給措施,台灣限定每人一周限購兩個,星洲則是每戶4個,目標是希望民眾不要搶購而加劇口罩荒,有關措施背後假設了民眾若無必要毋須戴口罩,然而這並非本港抗疫假設,就算當時港府照派相信也無法緩和搶購潮。

《經濟日報》

疫下生活新常態 復業更做好防疫
事實上,百日抗疫改變了市民生活形態,相信要過一段較長時間,才能逐步重拾往日軌迹,現在即使疫情趨緩,很多人仍擔心隨時中招,故各行業須回應到顧客的防疫新要求,務求令客人吃得安心,玩得放心,生意才有望出現起色。
此外,政府一直未明確制定企業在疫下的復業停業準則,令業界無所適從,故當局應清晰指引,增加透明度,而企業亦須不斷迎合市民生活新形態,才能在這場抗疫持久戰中活下來。

《信報》

嚴格禁食貓狗野味 中國方可洗刷形象
簡單而言,中國大可依法取締進食野味,部分地區連貓狗也不准吃,可惜是否落實執法沒有人說得準。官方的曖昧態度從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口中可見一斑。正當中美兩國就着病毒源頭問題齟齬不休,蓬佩奧呼籲中國永久關閉野生動物濕貨市場,耿爽竟然說道,內地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濕貨市場」。耿爽大概是在玩弄文字遊戲,因為中國通常把相關市場稱為「農貿市場」或「海鮮市場」,被視作疫情原爆點的地方就叫作「華南海鮮批發市場」。不幸的是,玩弄文字遊戲無助於依法取締進食野味,更加無助於化解中美之間的矛盾。

《大公報》

團結香港再出发 化危為機回正軌
無可否認的是,香港需要再出发隱含另一層意義,就是回歸以來香港走了一些彎路。董建華先生指出,“一國兩制”是對香港最好的制度,但過去走偏了。事實上,在“一國”與“兩制”的關系上,在如何看待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上,在中聯辦作為中央機構對香港落實“一國兩制”“擁有監督權”方面,香港社會有不少迷思,有不少誤解,更有不少錯誤的認知。香港回歸後一路磕磕絆絆,風雨不斷,其來有自。無論是一四年非法“占中”還是去年的修例風波,矛頭都是沖著“一國兩制”而來;“極端本土”及“港獨”思潮的核心,也是否定香港是中國領土一部分這個最簡單不過的事實。

《文匯報》

同心協力反「攬炒」 包容同路再出發
大聯盟作為民間機構,也肩負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務,就是為香港再出發找路向、辦實事,充分運用好民間的智慧和力量,全力支持和配合特區政府持續做好防疫抗疫,重振經濟改善民生,造福市民。大聯盟坐言起行,成立之日就安排向全港市民派發1,000萬個口罩;還將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年輕人爭取就業、實習和培訓的機會,為日後就業創業積累工作經驗。大聯盟的成員來自本港政界、商界、法律界、教育界等各界,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資源、人脈等優勢,熟悉社會和各行業運作,可以通過大聯盟的平台統籌協調,發揮民間力量,彌補政府施政的短板和不足,以實際行動救經濟、保就業、保收入,為巿民紓困救急、助基層渡過難關,更為年輕人帶來希望。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Reasoned criticism of Hong Kong judges justified
The latest to run the gauntlet of it is District Court Judge Kwok Wai-kin, who sympathised with a serious violent offender against anti-government protesters before sending him to jail. His remarks were controversial. Some legal experts and pro-democracy activists thought he went too far, while the pro-establishment side believed he did nothing unreasonable.
It is understandable the judiciary has removed him from cases involving anti-government protesters. But it is also a timely opportunity to emphasise there is no justification for personal attacks that drag the courts into a political battleground and undermine confidence in their indepen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