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編輯推介觀點

【教學隨筆】「百萬求一路」找新聞題材也求一路

記者不怕新聞多,採訪累得像頭狗也滿足;最痛苦反而是:沒有題材,每天都「沒新聞」上繳的時候,不多久就可能「執包袱」走人,所以學習尋找新聞題材是基本技巧。

上周上課請同學由身邊發生的事及上網找覺得有新聞價值的材料,昨天(24號)回來分享…………

或許大家都能想像,近三個月的修例風波「亂局仍未了」一定成為同學熱門新聞話題,例如:

一、 兩組同學均不約而同講到「新屋嶺」,想採訪大批示威者在此扣留中心的遭遇。

二、 有同學想介紹渣哥提供優惠給黑衣年輕人或賞茶供前線護士、社工、記者買一送一優惠。

三、 有同學去銅鑼灣某商場發現十室九店貼大字報要求大業主減租。

四、 有同學想探討譚詠麟被茶記拒之門外事件………………

五、有同學想講示威活動一些特寫事件,如:777車牌被貼標語、示威者扮Marvel人物………………

同學由新聞報導的價值解說為何採訪、如何採訪均有組織及概念,有準備而認真,只不過要留意數點:

甲、時新性
「新屋嶺」事件不少媒體已報導,這是「舊聞」,如何找到適宜及時新的報道題材,既要有敏銳的嗅覺,又要有新線索、新來源,如:能否向警方提要求去現場採訪?

乙、接近性
報導提供優惠的店舖有被利用作免費宣傳之嫌,既要考量相關資訊是否受眾關注及具影響性,而對受眾方面這些店舖知名度如何也是考慮因素。

丙、客觀及平衡
提供新聞資訊要「客觀中立」眾所周知,追求公信力的媒體奉為圭臬,因此,採訪新聞時,切入角度能包含各持分者嗎?這從提問及受訪者數量可增強中立性,以避免偏頗,如:採訪提供優惠的店舖時,應該問問「為何選擇性作優惠,造成對其他客人的不公,對已撕裂、分化的社會更無建設性……」,新聞從業員要以身作則堅持從客觀角度報導事實,社會大眾亦以此作為對新聞資訊的評鑑,肯定減少社會上的流言蜚語。

筆者提供圖片

另外,有同學由居屋凶宅發售論述香港人的迷信心態;也有同學從一則通告探討警務處落馬洲行動基地生活食水排放入后海灣水質管制區問題;也有同學想專訪方力申渡海泳籌款善舉………………說明同學很認真思考題材。

筆者提供圖片

還有同學留意到同日某些報章頭版刊出印有「百萬求一路」大字的全版廣告,宣布即日起至下月31日公開徵集「能解決現時香港困局、尋回昔日香港的方案」,獲選為「最佳方案」者可得到100萬元獎金。

筆者提供圖片

同學更利用廣告底部列出的facebook(臉書)專頁「Ideas for HK」上網查閱何方神聖搞此活動,但專頁未提及誰是發起人或發起組織。但這已反映同學具不錯的新聞觸覺了。

筆者提供圖片

總而言之,發掘新聞題材經常讓記者抓破腦袋,不過只要隨時隨地觀察身邊的大小事,留意新聞時事,就能夠挖掘出許多有趣的題材。

香港人加油,未來記者更需要加油!

宋淑慧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