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觀點編輯推介

Omicron疫情大數據及如何正本清源(梁啓業)

Omicron 令人難以置信地快速傳播,這個變種再變種的病毒,最壞的情況是否已過,是沒有人可以說得準的。政府現在的策略仍著重於檢測及如何處理大量感染患者,而正本清源之道是應該花較大的資源,去先了解病毒實質是如何傳播的,繼而用聰明的腦袋去想出應對方案,利用有效媒介灌輸市民正確的抗疫習慣,這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這是一個長期戰爭,市民是需要生活的,不能長期「一刀切」。我們要依賴科學,相信數據去解決問題,以此為基本,才會有有效的創新思維。

大數據與疫情

大數據在分析技術、預防和控制方面,可有多維參考的價值。大數據的特點是有海量的數據,可以每時刻不斷更新分析,獲取最到位及最新的情況。它會有助於通過計算,分析不同的模式、趨勢、關聯和差異,用來揭示有關這種病毒傳播和控制的資料。憑藉追蹤染疫者的詳細數據,就可了解染疫時的醫療問題特徵。例如說在接觸其他人時,它可探查的影響變數是:室內與室外感染機會的對比、有戴和沒有戴口罩的對比、有戴時說話長短的對比、其它如搓酒精消毒習慣、戴哪一種口罩等,這些數據都會帶出很多研究問題的方向。

精準的科學實證和與市民的溝通

當某些端倪浮現出來之後,下一步就是要投放大量資源快速做實驗,拿科學證據,去找出染疫的最可能原因。跟著就要請各方的專家,思考如何去制定在不同情景下的防疫步驟、規則及指引,來堵截這些傳染途徑。另外,我相信大部份的市民都願意在抗疫的路上盡一分力,其實最好的途徑就是每一個人都做好自己防疫的本份。所以如果政府在採取任何防疫教育、措施之前,能夠可以前文後理、與疫情並進、高能地向市民解釋(特別是在電視廣告方面),我相信他們是會有效率地去配合的。

打長期戰的細節及創新思維

抗疫是不能衹顧大方向、忽略小細節而掛一漏萬,這往往是會前功盡廢、功敗垂成的。例如說家居隔離,就有很多小節如食飯、上廁所等和家人共住的安全守則、政府如何配合每日檢測等,市民都是非常需要來至衛生部門專業、清晰有效的指引,才能捱得過去的。另外,一波新疫情的發生,政府往往就用上數百億作事後補償,其實中間是可以有更多的創新思維。舉例,假若實驗證明室外有空氣流通,是基本安全的話,那麼大部份的活動是否可移去室外,(可能再加某些守則:如輕聲說話、必要擦酒精等), 重開(或變為)某些戶外活動(婚禮、健身、網球、太極、剪頭髮等),餐廳可破格地容許在室外擺檯(祇要每食客的三面都圍好較高的膠板) 。所以如果有確實的科學證據,就可以帶出有很多不同創新意念。

從人的思維角度看:「困難總是比方法多!」。但如果你知道你是在解決問題的重心點,那麼你應該不會錯到那裡去。


梁啟業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新傳網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