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簿魏則西之死

新華社發文:別讓癌症免疫療法「背黑鍋」   

新華社刊登魏則西事件新聞分析評論文章,原文如下:

21歲大學生魏則西的不幸遭遇,不僅把百度推廣、涉事醫院、莆田系、虛假醫療等推上風口浪尖,也讓不少人把矛頭指向了免疫療法。

那麼,“魏則西事件”中所涉及的“DC-CIK生物免疫療法”究竟是怎麼回事?它與癌症免疫療法是什麼關係?這類療法目前處於什麼研究階段?是否應該把這些療法都叫停或一棒子打死?

免疫療法並非“被淘汰”

隨著免疫學的發展,人類認識到自身體內的B細胞、T細胞、NK細胞等免疫細胞具有清除癌細胞的功能,於是出現了癌症免疫療法。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癌症免疫療法是一個很大的類別,並不像目前一些媒體報道中所說的“在國外已經被淘汰”;相反,這種療法是目前被醫學界視為人類攻克癌症的一項前沿技術。

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曾頒給免疫療法;在奧巴馬政府新近宣佈的抗癌“登月計劃”中,癌症免疫療法是其中一個重點支持的領域;英國癌症研究會去年發佈公告認為,如果進展順利,免疫療法甚至有望取代化療成為癌症的標準療法。此前,在歐美都出現過利用癌症免疫療法成功清除癌細胞的案例。

在所有癌症免疫療法中,細胞免疫療法只是其中的一個類別,它又可被細分為很多種,其原理是在體外培養擴增或激活患者的免疫細胞,讓它們具有抗腫瘤活性,然後再輸回患者體內,以此來殺死癌細胞。

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基因與細胞治療學專家楊光華4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介紹,“魏則西事件”所涉及的DC-CIK免疫療法,就是屬於細胞免疫療法這個大類,而且是該療法中“比較早期的一類”。

這一療法于1991年由美國科學家提出,1999年進入臨床試驗。採用該療法時,需要從患者體內取出樹突狀細胞(DC)和T細胞,在體外環境將其激活、使其成為可以殺傷患者體內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殺手細胞”,再輸回給患者進行治療。現有資料顯示,DC-CIK免疫療法在臨床試驗中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試驗數據庫中,與DC-CIK療法相關的研究有30個,但針對魏則西所患滑膜肉瘤這一惡性腫瘤的DC-CIK療法臨床試驗數量為零。

其中一種療法前景較好

在細胞免疫療法中,CAR-T療法是前景較好的技術之一,其原理是通過基因編輯,讓T細胞表達可與腫瘤細胞表面蛋白結合的蛋白質,以此激發細胞免疫,殺死癌細胞。在歐美,CAR-T療法有一些成功的試驗案例。但每種療法都有其局限性,CAR-T療法本身也經歷了4代演進,同樣存在問題。

“與CIK療法相比,CAR-T療法具有靶向性更強等特點,但目前(相關研究)也都是在免費做臨床,不能收費”。楊光華說。

癌症免疫療法的另一種思路是通過藥物讓被腫瘤細胞“抑制”的T細胞恢複殺傷力,這類療法使用的藥物被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楊光華說,在美國,部分屬於癌症免疫療法範疇的抗癌藥物臨床試驗是允許收費的。

建議:儘快完善中國醫療臨床試驗申請和收費的有關配套政策楊光華認為,“魏則西事件”暴露出很多問題,但一棒子打死癌症免疫療法或細胞免疫療法“可能將影響患者、醫院、研究機構和醫藥科技行業,以及中國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國際地位”。

“整頓醫療市場亂象、整頓不規範的治療方法是必要的,”楊光華還認為,應儘快完善中國醫療臨床試驗申請和收費的有關配套政策,促使細胞免疫治療等技術的臨床試驗走入正軌,走上合規合法、快速發展的道路。

沒有一種藥物可以治療所有疾病,也沒有一種療法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無論是傳統醫療、還是新興技術,把科學工具握在手中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