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佔中」兩頭不到岸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上周訪港前夕,佔中發起人之一陳健民曾表示,李此行若傳遞設篩選機制等「假普選」訊息,「民間一定有壓力要提前佔中,至少不理會政府的諮詢,只做民間的一套」。陳的說法,一度被左派媒體罵至狗血淋頭。

結果李飛來港宣示的東西,顯然就是有篩選機制的「假普選」,但除了零星批評外,泛民陣營平靜得出奇,不但提前佔中不會發生,連佔中的另外兩位發起人:戴耀廷和朱耀明,也表現「樂觀」(用戴自己的說法,是「不過於悲觀」),令人頗感意外。

戴之所以「不過於悲觀」,是因他認為李飛對基本法的解讀雖比之前北京的說法有所收緊,但也有鬆動之處(具體論點見26日蘋果日報),因此爭取公民在提名程序中扮演一定角色,仍事有可為。

戴說的鬆動處,也許真是北京刻意保留的談判空間,但亦不排除是為了讓特區諮詢小組「有事可做」而留下的空白。畢竟李若一下子把公民提名打死,並巨細無遺替香港定下政改方案,未免太露骨難看。

對戴、朱而言,表現「不過於悲觀」或許也是談判策略,至少他們要穩住參與「商討」共識的民眾,不讓他們絕望。然而佔中其中一個目的,是要透過其「不確定性」向中央施壓,增加談判籌碼,但這一星期間,由「提前佔中」變成一廂情願地抱有希望,落差太大,不止支持者疑惑,也會令北京判定他們連提前發難的能力都沒有,佔中的「威脅」難免大減。

當年中聯辦之所以願與民主黨談判,是因為「五區公投」令北京不安,要拉一派打一派。今天佔中運動既要做施壓者,又要做「共識」締造者,時硬時軟,只怕最後兩頭不到岸,變成北京眼中的紙老虎。

《香港評說》 馬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