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慎防金發局有「私心」

金融發展局日前發表了六份研究報告,其中一份竟「撈過界」大談政治,批評香港社會日趨政治化,指責立法會拉布癱瘓特區財政等等,令報告本身也充滿了「政治化」色彩。

當初梁振英倡議成立金發局時,外界因其功能不明、角色不明、妾身不明而議論紛紛,這個報告面世後,倒隱隱然勾劃出金發局的真正輪廓,它在梁政府金融政策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因此浮現出來。

金發局在報告中著墨最多的,是如何強化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以往有關這方面的舉措,特區政府會先與兩個監管機構:金融管理局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閉門研究,作出結論後再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與北京蹉商,塵埃落定才會公諸於世。現在的做法卻是由金融業界給意見,作成結論(研究報告)並公布後,才交由特區當局和北京決定,所以一開始就是業界(特別是金發局內的「尊貴」成員)主導了議題。

有人認為這樣做可令金融決策透明化,不像過去般閉門作業,但這看法未免過於片面。讓人不安的是,向金發局提供意見者都是金融市場的「利益關係人」,其中更不乏中資紅人,他們繞過了監管機構向政府和中央「出謀獻策」,會否令這個新的遊戲規則演變成他們堂而皇之的「尋租」途徑,實在令人疑慮。這次研究報告力求政府在金融市場上拆牆鬆綁,但在保障投資者方面卻沒有多少建議,正好看出監管機構被「凌駕」後的可能影響。

特區當局連小小的免費電視市場,都受到隱秘的「一藍子因素」左右,搞得天怒人怨。誰又能相信金發局那些涉及金融業龐大利益的成員,能夠「無私為港」,不以自身利益作為向政府獻策的「藍圖」?

《香港評說》 馬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