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社會議題

香港足球與政治

一場中國足協海報風波,令香港足球「起死回生」,港隊四場世界盃外圍賽主場賽事均見人山人海,相信不會有人否定原因與政治有關。個別對此現象不滿的球迷,高呼「足球應與政治分開」,但其實香港足球一直與政治有緊密連繫。

本地足壇過往曾經由親台勢力掌控,不少球隊老闆當初從內地來港,正是為逃避共產主義,自然會較同情國民政府。華人球會中,東方、光華、傑志等球隊與台灣關係密切,球員和球隊更會到台灣獻技,為蔣介石賀壽。有不少本地頂級球員也選擇代表中華民國出戰國際賽,當中包括「阿叔」林尚義、曾到英國落班的張子岱和其弟張子慧、以16歲之齡在甲組上陣的「神童」黃文偉、「香港之寶」姚卓然⋯⋯當年代表香港隊的主要是次一級的球員,高寶強和何祥友則是極少數例外。(誠然球員選擇代表哪一隊代表隊,不一定反映其身份認同,多數只是考慮到所屬球隊老闆或待遇)

眼見親台勢力「把持」球圈,親共勢力也慢慢發展勢力抗衡。1957年,高舉愛國主義的愉園加入丙組聯賽,之後又有愛國商人霍英東的東昇加入,在聯賽抗衡上述三支親台球隊。(有傳言指,蘇格蘭人畢特利創立的流浪,其實由霍英東和何鴻燊出錢支持,目的亦是為打擊親台勢力,而畢特利本人一直努力阻止香港球員代表民國)在各自勢力的報章渲染下,左右派球隊對碰總被形容是「國共大戰」。六七暴動期間,香港足球總會譴責暴力令愉園不滿,後者一怒之下更宣布退出甲組聯賽;效力愉園多年的「大隻維」鍾楚維曾表示,被球隊要求學習毛澤東思想。(但他認為,在愉園的生活方式對他職業生涯有幫助,更指如果早點效力愉園可能成就更高。)

直到七十年代,中華民國不再從香港徵召球員,改為發展本地青訓,親台勢力才漸漸式微,「國共大戰」不再。同時精工和寶路華等商業大軍出現,他們出手闊綽以盡收天下兵器,慢慢成為球迷焦點。左派球隊無力應對,多支球隊嚴重虧蝕,已為足總會長的霍英東又不願注資其他球隊,其統戰目標又由體育界轉向商界,最終推出「全華班」政策削弱商業大軍,結果卻是重創整個球市。

當年雖有「國共大戰」的說法,但兩者關係其實又非勢成水火。出道於愉園的黃文偉,未滿17歲便被中華民國徵召出戰羅馬奧運,雖然球會有不滿,但最終仍能成行;霍英東當選足總主席,背後其實又有部分親台球會支持。足球的凝聚力無可比擬,其作為統戰工具也無可厚非。時至今日,不少地區球會都由政黨中人出任會長或領導層。假如足球要與政治分開,這些人又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