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小品文章社會議題

香港教育制度迷失了核心價值

資深新聞攝影記者趙漢榮早前在樹仁大學周會演講,他表示當年他是被教育制度拋棄,原因是英文成績不好,香港沒有學校願意收他為學生。他決心到美國學好英文,當年的他只是帶著自己的攝影作品,用著不流利的英文在美國找學校,校方只是看了他的作品,就特意為他設了一門學科讓他讀書。對於那間學校來說,成績不是重點,英文說得怎樣也不重要,因為校方認為他有才能。

趙漢榮批評香港的教育制度比以前更差。這句話,我身同感受。2012年DSE推出之前,香港教育制度需要中學生考兩次試:一是中學會考,二是高級程度會考,有指這制度使競爭大學學位激烈,而且應付兩次考試壓力重大。但後來變成了現在三三四新學制,考生只需要考一次文憑試來決定能否升讀大學,但卻製「一試定生死」的問題,壓力相當大。雖然對於大學來說,除了考慮成績外,也會考慮面試成績,,但最後能入讀較好的學校是先看DSE成績單。

香港的教育制度重視考試成績,因此學校都會教授學生如何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課程內容也是圍繞著考試,並非為了提高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更嚴重的是,目前的教育制度令補習風氣盛行,學生為了考試成績報讀補習班,補習名師只是教授學生拆解考題技巧以取得高分。

外國的學生可以參加不同課外活動,讀書氣氛較也輕鬆。相反,香港的學生大多是為了應付考試才去學習,例如學了很多年英文的香港學生,但一些簡單且生活化的英文卻不會說,反而只記住一些不常用但有助於考試的字或句子來「求分數」,忽略學習的本質。

一些在平常課堂中不怎麼出色,只在考試中掌握考試技巧令成績突飛猛進;相反一些人平常讀書名列前茅,卻在考試中嘗到滑鐵盧而飲恨。我想,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又怎樣令社會進步?

冼世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