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徵文比賽生活文藝欄

需要被捍衛的,何只旺角小販 (新聞評論參賽作品)

李翌成/155183

本土民主前線(本民前)領著「捍衛本土文化」的旗幟,在旺角街頭上激烈抗爭,警民衝突演變成97後第一場暴動。警方應召到場,以「捍衛法治社會」為目標,高舉盾牌,死守旺角。在這舞台上,還有更多不同的持份者,例如被兩方攻擊,仍捍衛「採訪自由」的記者,以及本是主角,卻成配角的小販們。這舞台上,他們都捍衛著自己所相信的核心價值,那或許是法治精神,或是本土文化,但真的需要被捍衛的,何只這麼少?

小販,一直以來是本港本土文化之一,其歷史相當長久,亦成為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自港英時期,與政府各自相安無事,「隻眼開隻眼閉」成為雙方不言而喻的默契。不過,近年食環署加強執法,尤其在年末力度更強,不少小販莫談「過肥年」,甚至要在擔驚受怕中度新春。本民前聲稱要捍衛小販的生存空間,在旺角街頭激烈抗爭,然而造成如此動亂,卻又非小販們樂見,他們真正想得到的,或許是一餐安樂茶飯。

早前,「財爺」聲聲發展「美食車」,勢將本港「美食之都」的招牌重新刷亮。事實上社會早有不少輿論指出,只要通過立法規管,便能將小販歸納法律之中,成為現成的「美食車」商戶。「木頭車」雖然沒有富麗堂皇的裝修,也難以滿足現代衛生標準,不過若政府重新啟動發牌制度,通過定期檢查與劃定特定營業區域,讓小販能夠在特定標準下生存,相信「木頭車」亦能收得與「美食車」同效。

香港人最引以為傲的特點,在於異於常人的適應力。環境再艱苦也能找到突破困難的路,但如今在制度的不完善下,小販驟變「過街老鼠」,在窄巷中驚恐度日,流竄求生。過去港人為絕境求存,無奈成為小販,養活多少代人,到這全球化的世代,外來文化衝擊社會,影響每一代人,而本土文化卻不再受到重視,逐漸變成博物館的展品。所謂法治社會、採訪自由與本土文化,都是香港核心價值一部分,但最值得捍衛的元素卻又被社會各界遺忘,直到現今才再舊事重提——「欣賞香港」。

「木頭車」在本港存在已久,「財爺」能沒碰見過嗎?反倒是「財爺」到外留學回來,卻對外國的「美食車」印象深刻,意欲引入本港。我不會用「媚外」來形容,不過港府是真的需要帶頭「欣賞香港」了。「木頭車」是骯髒,台灣夜市不骯髒嗎?然而台灣夜市依舊被當地政府欣賞,加以發展,搖身一變成台灣特色,吸引無數港人前往。那麼「木頭車」為什麼就不可以呢?

欣賞香港,不止是欣賞香港的夜景、美食、經濟成果等,更重要的是欣賞香港的人情味與平衡。世界不需要第二個紐約、倫敦,而本土羈絆才是港人最熱切需求。社會中仍有不少不符合西方觀感的存在,但卻是香港人渴求保護的元素,在適當的「隻眼開隻眼閉」中,港人得以尋求社會發展與本土文化的平衡,演變成引以為傲的大城市。港府需要考慮的,並非如何封殺那些骯髒的小販,而是重新納入規管,加以發展,將其轉化為本港特色。如此一來,各自所捍衛的核心價值,才得以彰顯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