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

鄉音何處尋——方言文化何去何從

【生活文藝】在沒有來到香港求學前,我一直生活在江南的一座小城──紹興。我在紹興生活了十八年,那裡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那麼的熟悉,沒有過分的喧囂,有的只是一份溫和的厚重感。
我是說著紹興話長大的,5歲以前,我的生活中,沒有普通話,沒有英文,只有一口令我到如今仍珍視不已的鄉音。如今的我身在香港,所有的同學都以為我的母語是普通話,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早已將家鄉的語言深刻入心,因為那才是我的母語。可是,就是這樣的一份美好,如今,卻在越來越多的人心中消失了。
晨晨是母親友人的兒子,6歲的他如今在紹興的雙語幼稚園上學,即將升小學。我時常去他家作客,每次都會和他開心的玩上幾個小時。他算是真正的紹興人嗎?的確,他生在此,長在此;然而,他只會講普通話,會簡單的英文交流,卻連一句紹興話都聽不懂。我和他一直以普通話作交流。晨晨的父母說著一口地道的家鄉話,可面對晨晨,永遠都是講著那帶點南音的普通話。在他們看來,普通話和英文才是晨晨該講的,那一口鄉音,受眾範圍小,運用能力不高,簡直無用。所以他們從小培養晨晨的普通話和英文能力,對於我那十分珍視的母語,不屑一顧。
這種情況,如今已不少見。在紹興,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懂講紹興話,甚至都不懂聽。在學校,他們與老師同學用普通話交流;在家,與父母也講普通話;而公共場合,早已是普通話的天下了。那如此美妙的鄉音,正在一點一點的消亡,以一種隱蔽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逝。
前些日子和母親聊天,她說到當時她上中學時,學校的老師說的都是一口紹興話,夾些普通話進去,反而顯得彆扭。說到興奮處,她不禁冒出幾句俗語出來。那是我從未聽過的詞句。那一刻,我有些失望。我如此熱愛鄉音,我視其為母語,而我卻無法理解它。
普英(普通話和英文)教育對我同樣造成著影響。自從五歲開始在幼稚園接受普通話的學習,七歲進入小學後,我在學校便不再說紹興話,因為校規規定學生必須講普通話。我討厭這條校規,卻無能力改變,所以每天放學後,和同樣愛講紹興話的朋友一起玩耍,晚上和說紹興話的父母聊天,成了我最開心的時光。這也是許多與我同齡的這代紹興孩子的真實寫照。
然而就算是這樣,我們的交流水平仍就是不及上一代了。我的母親稱我外婆為「姆嬷」,這是最正統的紹興話,而到我這輩對媽媽的稱呼演變為了「姆媽」,到了下一代,卻直接成了最普通的普通話:「媽媽」。還有許許多多的這種演變,無不預示著紹興話的衰落。
這一種語言曾經是多少家鄉人久久無法忘懷的精神寄託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離開紹興那麼多年,卻仍是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戀。那一口鄉音是他的精神寄託,若是沒有了它,多家鄉的懷念也許就淡了吧。因為我愛我的家鄉,所以未來,我不想只是在老一輩人口中才能聽到那熟悉的家鄉歌謠,也不想在大街小巷的吆喝聲中、叫賣聲中再難尋找到那親切的鄉音。
最近同一個香港同學交流,她說如今許多香港小朋友身在香港,卻不會講廣東話,而是接受普通話和英文的教育。她見我聽到這裡毫不驚訝,自己倒有些驚住了。也許是因為我沒有告訴她,我自己便是一種語言文化逐漸式微的見證者。我想改變,然而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管是家鄉紹興,還是如今生活學習的香港,都面對這樣的問題無能為力。也許多年以後,那些我們曾引以為豪的語言文化都不再常見,從此湮沒。
鄉音何處尋,聲聲在我心。
然而我該如何拯救它?
我回答不出。
作者:張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