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追逐大學國際排名

近日,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雜誌最新的全球大學排名榜中,宣佈香港大學從第三十五位跌至四十三位,引起香港學界不少討論。事實上,在這次排名榜中,香港學界至少要思考兩個問題。第一,需要那麼在乎這種國際排名嗎?第二,香港教育制度中出了什麼問題?

有關第一個問題,相信近年不少大學老師均叫苦連天。為了追逐這種國際排名,不少學校聘請一些資深並專門做研究的學者,每天主要工作就是撰寫論文,然後交向這些排名榜認可的學術期刊,以作為推前排名的分數。而負責教書的,就是資淺的講師。這對學校作為作育英才的機構來說,實在是一大諷刺。更難以理解的是,這些學術研究論文的內容,又往往和香港沒有直接關係,起碼對促進香港的社會文明發展沒有幫助,難怪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在二零一一年便指出,「中大無意玩大學排名的遊戲」。追逐這些國際大學排名,似乎無助於作育本地英才。

除了不應再爭取排名之外,為了提高教育質素,香港的大學更應謹守教育本份,不要成為「學店」。這意思是,近年不少大學為了增加收入,增收不少外地學生,其中更以大陸學生居多。當然,這些大陸學生當中不少成績品行兼優,但也有不少部分只求在香港拿個學位,認識一些人,打好人際關係。對於這些學生,學校是否應該嚴選,甚至不讓進校門。不少國際知名大學都採取對本地生較寬,對外地生較嚴的做法,這種做法不僅是要保持校譽,更重要的是,將教學資源留給本地人,提升教育質素。

香港向來予人「功利短視」的感覺,希望大學教育可以跳出這個魔罩,真正將教育下一代當作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