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專欄

語境之爭

三月二日這天,在北京上午出門,還一如平常,中午搭地鐵,發現地鐵站都提升了了保安級別,出現武裝警察,還有警犬,乘客每個人除要檢查行包,還要搜身。天安門廣場更是駐停防暴車,以及持搶防暴警察。

北京如此緊張,初時以為是政協會議馬上開幕,馬上醒覺到,是因為昆明暴力恐怖襲擊慘案,二十九人遇難,一百三十多人受傷。回憶起來,上次疆獨份子發動天安襲擊事件,是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前,今次則在北京兩會前,相信不是偶然。

如此慘案發生,當然震動中國,引起諸多悲憤,同時也免不了出現諸多討論,除了對因由的討論,還出現對外界反映的語境之爭,其中主要是對美國方面的表述的爭議。

慘案發生後,英國駐華大使吳思田表示:「聽到在昆明發生的恐怖襲擊,我非常痛心。我強烈譴責這種對無辜人民進行的殘暴行為。儘管我在倫敦出差,但是我的心與受害者還有他們的親人同在昆明。」有人注意到,其中用了「恐怖襲擊」、「殘暴行為」兩個用語。

與之同時,美國駐華大使館的聲明表述,則引起爭議。相關聲明說:「美國譴責這一可怕且毫無意義的在昆明的暴力行為。我們向死難者的家人表示哀悼,並向所有被這場悲劇殃及的人們致以慰問。」

引起爭議的,是中文的「可怕且毫無意義的在昆明的暴力行為」這一表述,是在英文中的senseless violence,一時間網路上嘩然,批評美國官方迴避用恐怖主義一詞別有用心。

但也有人指出,這詞組美國官方近年常用於哀悼恐怖襲擊等死難者時。2012年美國駐利比亞領館被襲、倫敦恐怖襲擊之後,歐巴馬都用過。

《北京觀察》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