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編輯推介

新增一宗類鼻疽個案 患者居大埔有糖尿病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過去一周中心錄得1宗新增感染類鼻疽確診個案。患者是一名50歲男子,有糖尿病,居大埔,目前情況穩定。

中心發言人表示,患者於去年12月24日開始牙痛,今年1月7日向牙醫求診並接受治療。其後因發燒和臉部腫痛,於1月11日前往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入院,被診斷有牙齒膿腫,以及臉、眼窩和頸部感染。血液樣本經化驗證實對引致類鼻疽(melioidosis)的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呈陽性反應。病人情況一直穩定。

發言人說,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者於去年12月曾到郊外露營,期間有接觸泥土及雨水。調查仍在進行中。
   
本港今年共錄得2宗類鼻疽個案,而2022年共錄得46宗,包括30宗自同年8月起錄得居於深水埗區的個案。類鼻疽是《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下法定須呈報傳染病。

類鼻疽死亡率高及可製造生化武器

類鼻疽在國際間受到關注,除了因為在缺乏治療下導致高死亡率外,亦由於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把類鼻疽病菌列為其中一種可以製成生化武器的細菌。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中心資料,類鼻疽可以感染人類和動物,在東南亞和澳洲北部地區流行,在香港屬風土病(endemic disease),每年有錄得人類感染個案。人類接觸到受該病菌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皮膚的傷口,或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可受到感染,而人傳人非常罕見。

類鼻疽的臨牀表現包括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肺炎、腦膜腦炎、敗血症或慢性化膿性感染。視乎感染的部位,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此病的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但可以介乎1天至數年。類鼻疽的死亡率為40%至75%。

高風險感染群組是長期病患者,包括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免疫功能受損的人受感染的風險也較高。從事農務,實驗室和醫護工作的人士也可能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表示,類鼻疽病菌對多種抗生素有天然耐藥性,感染後如沒有得到治療,每10名患者中會有9人死亡。如得到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死亡率會減每10名患者中有4人死亡。該中心已把類鼻疽病菌列為其中一種可製成生化武器的細菌。

鼻疽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原因是颱風或暴雨使土壤中的類鼻疽病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着強風或暴雨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