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專欄

蝸牛之爭

這兩天北京的一場熱鬧,跟蝸牛有關,但那不是爭昆蟲蝸牛是益是害,而是說周董的歌《蝸牛》選進課本,是好是壞。

下一個新的學年開始之前,這段時間正是中小學新課本敲定之時。據說北京的語文出版社最新修訂了小學語文教材。在選文三年級的延伸閱讀中,收錄了周杰倫的歌曲《蝸牛》。

當然,選這篇文的人,還是留有餘地,一是這選的不是正式課文,只是延伸閱讀教材;二是選此文,說是因有同題課文,把《蝸牛》作為對該課文的輔助而選用,而且還說沒有「最後確定」。

這當然是一種「放風」的方式,就像以前把魯迅文章從課文中拿掉一樣,先放風測溫,如果吵得厲害,就算了,如果沒太大爭議,就這樣定下。

一如所料,這事引起熱烈的討論。不大同意這麼辦的人,認為是《蝸牛》怎麼說也是「俗文化的代表」,選進語文教材,還是不大合適。反駁此議者,認定其通俗的語言讓孩子們易於接受,便於理解,努力向上的思想容易引發共鳴,小小蝸牛的擬人手法輕易地讓人們產生代入共鳴。何況這首歌曾在海嘯義演、四川抗震救災等場合唱起,有政治正確的背景。

因之而起的討論甚至爭議,還在持續中,但相關的討論,還是應回到根本,那就是什麼是語文,什麼是語文課。語文就是語言文化,語文課就是教孩子們運用語言和文字,特別是小學生。

因此,討論語文教材,不能像討論中國大中小學都有的政治課、歷史課那樣,考量太多的政治和太多的道德,跟上潮流,與時俱進,還是必要的。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語言文化的傳承,還是要考量的,看看目前中國大陸民國課本走紅,就知其是。

《北京觀察》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