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專欄

肉不如薑

中國經濟領域,近期各種數據不斷發布,雖然人們最關注的首季宏觀經濟數據,還要等上半月,但小到上市公司,大到行業,很多數據都可圈可點,其中一個可圈可點的數據,是肉價。

除部份少數民族,中國人主要吃豬肉,所以一說肉價,通常是指豬肉價格。又由於中國人對吃肉還是很重視,肉價長期以來,被作為物價的一個重要指數,更被視為經濟起落的風向標。

最新的肉價,是持續下跌,自去年十一月開跌以來,連續下跌了五個月,目前肉價已創下自近五年來新低。最形象的說法,是現在一斤豬肉換不到一斤生薑。

在北京的超級市場,一斤上好的五花肉,價錢巳經跌到六元多人民幣,大約是一美元。在批發市場上,白條豬平均批發價已比去年同期下降14.38%。

一種商品出現價格持續下跌,主要還是其供求關係失衡,不是供應得多,就是需求太少。目前中國肉價持續下跌,看來人們吃肉的動作還是原來的狀態,而豬肉的供應太多了,多到過剩。

這一輪失衡至少起始於2010年。當市場肉價大漲,豬農養豬增多,毛豬存欄量大增,造成豬肉價格持續下降。價格回落,養豬戶每養一頭豬,要虧損二百至三百元人民幣,豬農選擇棄養離場。

肉價牽動著複雜的價格鏈條,比如說肉價如此下跌,則跟肉相關的行業也受影響,市場這邊有屠宰業、零售業等,利潤受壓;生產那邊有飼料業等,出現產能過剩,進而還對糧食生產有影響。進一步說,肉價影響諸多價格,最重要是糧價,糧價又對中國物價起落有關鍵性影響。

近年來,「豬肉經濟學」已沒那麼紅火,但這回肉價如此持續下跌,應該受到點重視了。

《北京觀察》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