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敢批港聞

正視年齡歧視 社會更健康

主持:余穎恒

【文字版】

澳洲墨爾本一間蘋果公司分店發生種族歧視事件,有6名黑人男青年欲進店舖購物,不料被店內3名保安及職員阻止,理由是「擔心他們會偷竊」。其中一青年隨即拍下影片,上載至facebook,引起網民熱議,而商店經理事後亦向青年道歉。

回到香港,歧視問題雖然已有政府設立的不同平等條例而得到改善,但似乎仍然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例如年齡歧視。近期有報導指,有位66歲女士,半生都以清潔工為生,過去的工作都受到老闆不公平待遇,例如以「年紀大」為由,將她定為「散工」,又沒有勞工假期,令老闆的勞工成本減少,節省了強積金的供款。現在這位女士再去應徵其他工作,大多都以她「年紀大」為由拒絕,生活百上加斤。

踏入老年,部分老人家都希望自力更生,不靠綜緩過活。但現今社會都以「效率」為先,對老人家有種「年紀大,機器壞」的心態,令這班半生貢獻良多的人備受忽視。有幸工作的,都被僱主壓低人工,長期處於低收入水平,生活自然更困難。而政府給予的生果金每月也只有現金1,135元,處著香港人口日趨老化,這問題如不積極面對,就只會如雪球般愈滾愈大,不可收拾。

政府一直都帶頭推廣「反歧視」概念,但要彰顯成效,社會各界尤其是商界都要配合,在賺錢的同時,招聘時理應看重的是「工作能力」,而不是「年齡」、「種族」、「性別」等「外在」條件。其實,如果商界能正視較年長人士的真正能力,盡量聘請他們,能改善企業形象之餘,更能令這些老人家「老有所依」,盡了一份社會責任,亦能推動社會朝更健康方向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撰文:余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