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叢

粥糜養生 食勝於藥

【書叢】

香港人食無定時,腸胃機能只屬一般,時常外出用膳很易膩滯,翌日食一口清淡的粥,令腸胃更舒服,不再「頂住頂住」,是都市人的養生佳品。《粥療》內介紹很多關於粥的食譜,而且有詳盡講解其療效,及千變萬化的烹調方法。

主持:鍾溥敏

體質各異  辨症用膳

很多人對粥的印象都麻麻,認為窮人才會食白粥,病人要食皮蛋瘦肉粥,但作者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党毅博士希望大家擺脫這種想法,其實吃粥也是一種食療,特別是對患感冒、發燒、肺炎的病人,脾胃功能、消化吸收能力都較弱,容易食慾不振,病人在這期間喝粥,容易吸收營養。粥在中國的歷史悠久,很早已有以粥治病及調理身體。但要留意的是,病人各有不同的體質,就要吃不同的粥,即所謂辨症用膳,如體質是屬於陽虛體質,粥就要放助陽補氣的食物;天氣潮濕也會影響身體機能,所以吃粥要除了按體質而定,同時要配合季節。

粥分南北  用米有別

南方北方的粥各有不同特色,南方人煲粥如香港,粥熬得較爛,分不米及粥水,即糜粥;而潮州煲的粥,米還是一粒一粒,能清楚看到。材料方面也有不同,香港粥內可放肉,如牛肉粥、雞粥,又可以放魚,甚至是堅果類如白果;但北方就以豆煲粥為主,如綠豆粥、紅豆粥、八寶粥。還有米也不一樣,南方以食米為主,用的是泰國香米,即「秈米」,比較細長而且容易煮爛,脹發性較好,煮的時候要多放水;而北方人通常用的是「粳米」,較圓身,脹發性較小,所以水不能放太多,而熬出來的粥黏性比較大,比較糯,但米粒還是一顆一顆。粥分南北,各有千秋。

煮粥秘訣 忌半途加水

一般人煲粥都是把所有材料放到鍋裡頭,加水煲滾後就慢火熬,不夠水就半途加水,但原來最好是一次加足水,避免煲到半途加水。煲粥用的材料也有特別烹調技巧,可以直接食用的就可以跟米放在一起,如八寶粥的蓮子、桂圓、紅棗,吃的時候便可一併吃。但有些材料是不可吃的,像中藥,如人參雞粥或者是黃芪粥,不能直接食用的材料,就要先把它熬成湯,然後去掉材料,以湯煲粥。最近天氣濕熱,氣溫回暖,這個時候最好食赤小豆粥。香港是習慣喝紅豆沙、綠豆沙,其實可以配米煲成紅小豆粥,還可以放上薏仁,有助去濕,但薏仁它稍稍有一點偏涼,氣虛陽虛的人可以放一點紅棗。

生活習慣  第四醫學

其實養生是一種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的慢性病都是由個人的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造成的,所以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有助緩解病症,即「第四醫學」,又稱生活方式醫學。第一醫學是治療醫學,為病人治病;第二醫學是預防醫學;第三醫學是康復醫學;第四醫學是生活方式醫學,也叫保健醫學。粥是較容易的食療,可調理身體,甚至改變體質,預防疾病。一家人煲老火湯,實際上未必對每個人都有最大益處,因為八十歲老人的體質、年輕人的體質及小孩的都不一樣,所以粥療必須要「個人化」,粥當藥用,需要按不同體質,吃得恰當,又要按季節變化食用,吃得合時。

粥底火鍋  小心選料

近日流行粥底火鍋,做法有點像老火湯,不過把粥底當湯底,是否有療效就要取決於所用材料。打邊爐會煮些高蛋白的東西,如蝦、羊肉、牛肉,若果再放上菠菜,湯底包含菠菜的草酸,及肉類、蝦類的鈣質,結合成為草酸鈣,很容易造成膽結石,因此打邊爐的湯是不可以喝。打邊爐的湯都不能喝,那粥你還喝嗎?

撰文:鍾溥敏

 《粥療》
作者:党毅、陳虎彪
出版社:萬里機構‧得利書局
定價:$78.00(八五折優惠@超閱網)

978962145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