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立法會議員齊齊去下海

立法會議員召開內會討論接受中央邀請,以立法會名義,全體議員一起去上海;泛民黃毓民及陳偉業發言,狠批這是一次「被安排」的訪問,言下之意就是去上海等於去下海,一般人對下海的理解就是為了金錢或權勢,出賣自己的靈魂和肉體。

這裡不是討論立法會議員「下海」的對與錯,只是告訴大家上海之外,確有個地方叫下海。據中新網資料: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視察,在黃浦江上遊覽期間,突然向陪同人員提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身旁的隨員有多名上海人,無言以對,誰也回答不出來。毛澤東說:「應該有。」

毛澤東的提問令到上海市政府開始尋找這個不為人知的下海,最後真的在虹口區昆明路73號,找到一座叫下海廟的小廟。虹口區從前是多條漁村,漁民出海打魚,需要祈求神的庇佑,便建了這座小廟,奉祀護海女神媽祖。下海廟俗稱夏海廟、義王廟,始建時附近僅有9間房屋。嘉慶年間荒塌,又重修。咸豐四年間擴建,光緒二十五年又增建後殿等10餘間。抗戰初期,下海廟被日軍炮火焚毀。1941年起,重新修建。

廟小故事多,上海人通過這座小廟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來。立法會議員此行到上海,也應該到下海多了解上海的歷史。

至於上海的名字由來,據中新網介紹:吳淞江現在虹口區海門路一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與上海浦相對著,北岸有個浦,叫下海浦。江南河流命名有個習慣,接近源頭的支流稱為裏或上,靠近下游的稱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為位置得名。

上海之名起源於上海浦,但是成名是因為酒。上海本是河流名。後來在這一帶設置了專門管理酒稅的機關—酒務。因地近上海浦,就稱為上海務。上海務濱江臨海,人流眾多,交易繁忙,稅收大增。

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繁榮起來,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從一條小河,變成收稅的辦公場所,再變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這是上海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