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由「主場」結業看網媒生存

「主場新聞」閃電結束,像向社會丟出一個震撼彈,創辦人之一蔡東豪寫了一封情深意切的告別信,使不少人認為「主場」結束,是政治壓力之故,白色恐怖、香港淪陷不絕於耳。然而,另有說法則指,這只是壹傳媒和蔡東豪另起爐灶計劃的一部分。然而,不管哪個情況,以香港目前的政治及傳媒生態,媒體要持續生存,營運資金來源顯得尤其重要。

以第一種情況來講,蔡東豪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是商人,每周回大陸均心驚膽戰。家人也很擔心。蔡東豪辦「主場」時,便曾經提出,要將「主場」當作一盤生意來做,也正因此,「主場」的營運像一家公司,即有一個大老闆,然後希望透過收取廣告費來維持營運,甚至賺錢。然而,這種模式用在今天的香港,明顯行不通。原因很簡單,第一,試問今天有多少個大老闆沒有在大陸做生意。如果他們與大陸有生意往來,又怎麼可能支持「主場」。再者,廣告商也很可能因為政治壓力,不太可能在那裡下廣告。又或者,換一個模式,一些商人不僅沒有和大陸做生意,甚至很討厭北京,像壹傳媒老闆,他們可能投資「主場」,但這種投資,往往也有Agenda的。這個既定的立場,同樣會影響到媒體的獨立性。

因此,不管是基於政治壓力而結束,或是另有計劃,以做生意的模式來經營網媒,在今天香港都非常難生存。今天,對網媒比較好的生存模式,是依靠小額捐款,是以紮實的內容吸引更多讀者的興趣。願意以小額度的捐款來支持媒體生存,其好處是,第一,不必受控於某一大財團的壓力;第二,在網絡時代,網民的參與感非常重要。透過捐款,網民自覺有參與媒體的運作,能夠凝聚更多力量。香港有心在網媒發展的朋友,不妨嘗試一下。

《社會議題》/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