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新聞採訪與寫作

班加西領館案 訪問「大話」保安 《60分鐘》女記報錯料道歉

背景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知名女記者洛根(Lara Logan),去年十月在新聞雜誌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60 Minutes)中,訪問了一名自稱在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遇襲時在場的保安人員,但該保安後來被揭發曾向聯邦調查局(FBI)供稱當時不在場。消息來源的誠信受質疑,連累洛根錯誤引述作出報導,洛根公開道歉。

洛根在去年十月二十七日播出的一集《60分鐘時事雜誌》中,訪問了一名化名瓊斯(Morgan Jones)的外判保安,他聲稱自己當日有份抵抗襲擊者,在事發現場擊倒一名恐怖分子,還在醫院看到大使史蒂文斯的屍體。《華盛頓郵報》其後揭露,這名保安真名是戴維斯(Dylan Davies),他曾向所屬藍山保安公司(Blue Mountain)提交報告,指自己當天不在場。美國多個媒體向聯邦調查局查證後,確認他向FBI錄的口供亦稱自己不在場。

洛根在十一月八日的早晨節目《CBS This Morning》現場直播中,就錯誤引述消息來源公開道歉。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表示,出錯主要因為受到誤導,會在周日(即十一月十日)的《60分鐘》節目播出更正報導,刪除瓊斯的說法。

理論分析

準確性(Accuracy)

根據洛根在《CBS This Morning》的說法,節目的製作單位有核實戴維斯的身份,他當時的確為國務院在利比亞工作,擔任班加西大使館保安隊管理人員,襲擊發生當晚他身處班加西。製作方透過戴維斯提供的資訊核實他的身份,戴維斯向製作方展示供他與美國政府官員的通訊,製作方用美國政府的報告及國會聽證會,確認戴維斯所述的許多細節。戴維斯甚至提供了襲擊翌日他在大使館拍攝的照片。

製作方使用受訪者提供的資料來核實他的身份,再用第三方資料查證受訪者的說法,但戴維斯提供的資料並未能確認他當時真的身在襲擊現場,製作方或記者亦未就此向其他可能目擊或知悉事件的人求證,例如戴維斯的同僚、上司、所屬保安公司或其他大使館職員,亦未有想保安公司查詢事件報告內容真偽。

記者洛根僅依靠核實戴維斯的身份及所述細節,就相信他的故事,未有用批判思維分析並質疑他的說法,甚至當該集《60分鐘》播出四天後,《華盛頓郵報》根據藍山保安公司的報告,質疑戴維斯的故事,洛根繼續支持戴維斯的說法,相信他向保安公司說謊、沒有撰寫那份報告、向FBI作供內容與告訴洛根的一樣。直至十一月七日《紐約時報》引述FBI消息,指戴維斯三次向FBI供稱當晚不在場後,CBS無法聯絡上戴維斯回應,才對他失去信心,決定道歉並撤回報導。

洛根的解釋是,戴維斯「從一開始就很誠實」,向雇主說謊這部分一開始就是他故事的其中一部分,《華盛頓郵報》引述藍山公司的報告是在洛根的意料之中。洛根竟然沒有像《紐約時報》所做的那樣向當局查證戴維斯的作供內容,或向保安公司查證那份事件報告的撰寫人,就輕易取信於戴維斯,實在有違記者的道德操守。

一名好記者要有技巧去收集真實的資料,必須以一切代價避免作出不準確的報導。而洛根明顯在這次報導中沒有盡到把關的責任,讓一則假新聞出現在口碑上佳的新聞節目《60分鐘》,令這個播出逾四十五年的節目公信力嚴重受損,亦令相信這個節目內容屬實的觀眾失望。

準確的意思,是指收集所有相關的事實,將它們放進報導中,然後再三查證,若引起疑慮,應將引起疑慮的部分抽起,或將其揭露給觀眾知道。發現任何出錯,立即恰當地更正,並向公眾解釋出錯的原因,誠實道歉,是正確的做法。

確認出錯後,記者洛根在直播節目中,由其他兩位主持人訪問,坦白承認被受訪者誤導,並為錯誤報導負責,解釋訪問的來龍去脈,釋除公眾的疑慮,在同一週播出的《60分鐘》亦會作出更正報導,做法恰當。

保密(Confidentiality

訪問中受訪者使用假名瓊斯,但又願意讓自己整個樣貌出鏡,從訪問內容中亦可得知他在班加西領事館任外判保安,實際上未能為他的身份保密。既然他接受訪問是為了批評美國政府對駐班加西領事館安全措施不當,具名做受訪問照理說可以令他的控訴更有力。洛根知道戴維斯的真名,更應該勸說戴維斯使用真名上鏡,反正他的相貌在播出時沒有做過什麼特別處理,從他任職的公司追查他的姓名亦非難事,若他所說的是事實,使用真名敘述事件更能顯出他奮身抵抗恐怖分子的英勇。

容許消息來源保密或使用假名,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因為不具名的消息來源可以在不提供任何實質證據的情況下提出指控,受訪者亦能輕易濫用身份保密。公眾無從判斷消息的真偽,唯有相信傳媒機構的信譽而信任報導的真確性,一旦報導出錯,公眾對傳媒機構的信任就會被打破,傳媒機構的信譽「千年道行一朝喪」,很難重新贏得觀眾的信心。

戴維斯使用假名上鏡的原因,推斷是要與他在十月底推出的書使用的筆名相同,上鏡接受訪問才有宣傳效果。當消息來源堅持使用假名,記者應該再三思考當中原因為何,質疑受訪者是否有特別的居心去接受訪問。

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

這個案例中,洛根與受訪者沒有利益衝突,但戴維斯用瓊斯假名出版的回憶錄《大使館屋》(The Embassy House),出版商西蒙與舒斯特(Simon& Schuster)與CBS屬同一傳媒集團,但《60分鐘》的報導中並未有說明。報導播出後兩天,戴維斯的書就上市,報導明顯有為新書造勢、打響名堂。

當CBS受訪者之間存在利益衝突,但報導中未有提及,其後才由其他傳媒揭露,最後發現受訪者說謊,令CBS的處境顯得相當難堪。即使洛根表示戴維斯從未向節目製作方索取報酬,觀眾不免覺得當初洛根或許有受CBS的壓力,需要幫助戴維斯宣傳新書而做訪問,令CBS蒙上子母公司之間利益輸送的嫌疑。

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作為在CBS屹立逾四十五年的皇牌新聞節目,觀眾預期看到優質的深度新聞報導,其他機構或人士亦會引用其內容。例如霍士新聞頻道曾多次引用戴維斯的專訪,來攻擊奧巴馬政府對襲擊事件的官方說法與事實不符。班加西事件亦牽涉時任國務卿希拉里有否疏忽,共和黨的參議員格雷姆(Lindsey Graham)引用報導,在國會揚言全面封殺重要官員提名案。

錯誤報導為社會帶來的影響,可深入至引起輿論令國民對政府失去信心、議員獲得理由去針對政府妨礙議案通過,並非媒體一則道歉聲明、更正報導就可挽回。CBS內部需要為報導更嚴謹地把關,防範再度鑄成如此大錯,希望涉事記者洛根及監製Max McClellan被勒令休假後,反省自身錯誤,更認真地審視自己的工作。

梁可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