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激情的社會動力

近年經常應邀到各大學討論台灣政治發展或新聞操作,但只有這一次,滔滔一個多小時演講中,看不到打盹的學生,而且到提問部分,舉手的竟然都是香港本地同學,不再像以前只有內地同學表現得踴躍和投入。

香港和台灣之間,自2003年第二波本土主義爆現後出現了變化,哈台族在年輕社群中開始出現,到兩年前反國教事件後,兩地公民社會互相凝望的關係更現質變,溫水煮鴨,這次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更可謂兩地公民社會連結的總爆發,很多大學生對於台灣這場學運既感雀踴,又感迷惘。

無可否認台灣大學生衝進國會,連美國都公開定性為「非法」佔領,若不是剛好國民黨陷入內鬥,早被清場。但有沒有看到這場佔領在台灣社會的熱烈迴響?佔領揭示了國民黨手握行政重權的鴨霸,揭示了民進黨作為反對黨只懂杯葛,拖住政府的無恥?

學生被指思考不夠高度、不夠周延,或許是的,但除了這份篤信公義的激情,還有能推動政治走回正軌的動力嗎?

就像以三年時間拍出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反映台灣追逐經濟發展下付出高昂的環境代價,引來社會無窮的反思,也是憑著導演齊柏林一副難得的中年激情。

激情,或許往往是破壞的罪魁,但只要恒常謙卑,激情,往往也是社會前進的最大動力。

《香港心》  陳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