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敢批

浮誇呼喊 撐本地樂壇

主持:張堯信

2014年的Mnet Asian Music Awards(MAMA)早前圓滿結束,這個韓國歌手和團體的頒獎禮,已經連續第三年在香港舉行,是韓國的軟文化外交政策底下的產物,俊美的偶像肩負著後面整條韓國的生命線--娛樂產業。

對於香港人來說,今次mama觸目之處在於我們的唯一代表--Eason Chan,一曲浮誇,有人說像是諷刺KPOP過份著重包裝的做法,有人說是道出香港樂壇的悲慘境況,亦有人說Eason唱《浮誇》只是想展示唱功。這個表演的質素之高不但在於技術層面,而是能帶來無限聯想和反思。

我和很多香港的年輕人一樣,放了不少注意力在KPOP上,皆因韓國的娛樂產業優秀,而成功的原因,除了政府要憑它輸出文化,增強軟實力而投放大量資源以外,還有只能在韓國才能運行的,我稱之為「韓國模式」。基於歷史因素,韓國人具有特別團結和堅韌的民族特質,這給了天生的有利條件,令艱苦的「練習生制度」在韓國得以順利運行。

例如少女時代,成員就訓練了數年才出道,我不評論整容方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她們和其他練習生一樣,都在那幾年的時間艱苦學習,過五關斬六將,而我們看到的那幾個看似嬌滴滴的女生,其實文武雙全樣樣精通,是精英中的精英,是以她們能唱能跳能演,具有這種全面性。

除了訓練制度,KPOP的音樂製作都有其方程式,歌曲不時參考西方製作,是以旋律能風靡全球。而歌詞則加入本地元素,例如PSY的Gangnam Style,就在諷刺韓國富豪區(江南區)的奢侈生活,貧富懸殊的問題。全球化包裝加上本土特色,造就韓風的出現。

那麼,香港樂壇要怎麼辦呢? 其實現在正有不同的嘗試,例如As One的新歌曲《New Girl》,就是全韓國班底製作,三位成員亦到了韓國接受訓練;而謝安琪(填詞的周博賢)就賣本土意識,向來都有不少歌曲諷刺香港時弊。兩種方法看來各走極端,但都不失為新穎,值得試的方法。作為香港人,不妨多支持本地音樂,本地音樂人亦要找到模仿和原創的平衡點,才能使香港流行文化一詞重登國際舞台。

撰文:張堯信